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電子系統支付繳水電費、物業費,健康醫療檢測設備在城市里隨處可見,高速WiFi覆蓋城市每個角落……這一個個美好愿景,隨著我國掀起智慧城市建設熱潮,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在海南剛剛結束的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論壇籌備大會上透露出一個信號:智慧城市將成為數字城市的“升級版”,逐步走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智慧城市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智慧城市源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的地球”理念,兩年后IBM又提出“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被普遍認為是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形成的一種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態。
作為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2012年11月我國開始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在今年1月住建部啟動首批90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之后,8月又公布第二批103個智慧城市試點名單,這意味著中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增至193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郭理橋介紹說,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最初只設定了15個,后來增加到193個。北京、上海、寧波、深圳等地已紛紛啟動“智慧城市”戰略,意在搶占先發優勢。有機構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有600至800個城市(縣、鎮)打造智慧城市。
在地方政府看來,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給一些地方的新型城鎮化路徑指明了方向。廣東智慧城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總監衷小鵬說,在接觸地方官員過程中,他發現地方政府對如何具體推進新型城鎮化比較茫然,產生了“路徑焦慮”。“有了智慧城市這一概念和方向,地方就敢在信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膽投資。”
數字城市升級版有多少“智慧”?
不少專家認為,智慧城市是新一輪信息技術變革和知識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是工業化、城市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階段邁進的表現,也是在數字城市建設的基礎上,由信息化、數字化向網絡化和智慧化發展的新趨勢。
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表示,1994年由“數字地球”概念引發的數字城市概念,推動了城市信息化,提出了城市創新型管理和服務理念。而與數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聚焦民生與服務,更加鼓勵創新與發展,更加關注共享與協同,更加強調感知與物聯。
在試點城市之一海南省萬寧市,記者感受到了智慧城市的一些創新與便捷。在萬寧市創建的WiFi特區五大覆蓋點之一,當記者掏出手機連接上網絡時,網速達到54Mbps,下載一部1G的影片僅需2-3分鐘。在萬寧興隆鎮的一個不起眼的健康小屋衛生服務站,竟然提供了健康監測、健康管理等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還有就醫診療和康復護理等基本醫療服務,這些服務全部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和運營。
健康小屋衛生服務站負責人劉巍向記者展示了一個腕表,這是一個信息傳感設備。“人們可以通過這種佩戴設備來了解自己當時的健康狀況,同時考慮天氣、濕度、地域等信息,及時調整飲食、健身、用藥等計劃。”劉巍說,“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未來也許這樣一個腕表將不僅僅用于健康監測,甚至可以通過腕表上的一個按鈕就能控制室內溫度、整理工作材料。”
修建基礎設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萬寧體驗過智慧城市種種便捷的北京市民王先生向記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只有在智慧城市才能享受到的高網速、便捷的數字醫療等,回到自己的城市,什么時候才能實現?智慧城市會不會只是一個噱頭,成為“鏡中月、水中花”?
日本富士通株式會社智慧城市推廣部高級經理周意誠說,中國這幾年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感覺整體節奏太快。智慧城市需要完善的互聯網、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并在這一基礎上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形成對策,最終目的是造福于民。現在有點本末倒置,一些政府把修建基礎設施當成目的而非手段。“我認為中國發展智慧城市應該放慢步調,踏實前進,應該聽取更多當地居民的觀點。”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要避免直接在數字城市建設上“扣帽子”的傾向,比如說一味追求高速上網普及率、忽視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等問題,這樣降低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變成“新瓶裝舊酒”。
郭理橋認為,智慧城市不該局限于信息化上,更要重視民生保障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軟性要素上,這樣才能為公眾創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