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有400多個智慧城市,而全球總共才700多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虛熱”的質疑不絕于耳。今年高交會上,智慧城市再次成為焦點,近萬平方米內上百個成果案例的展示,讓觀眾領略到智能給生活帶來的種種改變。
不過,在連續兩日的采訪中,記者明顯感覺到,與去年的“熱炒”不同的是,今年無論是參展企業、專家還是政府代表,他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探索和實踐都更趨理性,智慧城市特色化發展也成為各界的共識。
“通過這一年的觀察,我發現中國一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發生了新的變化。” 在昨日舉行的智慧城市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杜平結合寶山、佛山、新余、克拉瑪依等城市的建設經驗,給出了他的思考。
杜平認為,我們的城市從前些年的探索,或者說一哄而起的現象,已經冷靜下來。開始因地制宜找本地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每個城市都抓住了一個主題特色,這樣的做法是好的。
“當然也還有不足”,杜平說,一些城市對于智慧城市的定位和功能不夠清晰,對智慧城市的真實需求缺乏判斷。片面貪大求全,建設目標過于宏大,缺乏足夠的要素資源和支撐能力,這都是我們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警惕的問題。
IDC中國區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對此也表示認同。他說,現在我們智慧城市建設更加的理性化。兩三年前,智慧城市更多停留在概念上的熱捧,實際的機會上可能沒那么大。如今,不管是政府還是廠商,開始更加理性化地發展。不管在全球還是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特色化也非常明顯,IDC今年評出了領先的智慧城市,這些城市都非常有特色,特色化也是智慧城市的建設主題。
記者注意到,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談到智慧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設要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實際就是說,在建設智慧城市的時候,一定不能忘了,我們每個城市的現實需求、發展定位,要有特色,要真正解決問題,要為智慧城市服務。
昨日,深圳奇跡智慧網絡公司董事長傅東生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基礎設施,需要場景規劃,也需要信息化手段。隨著智慧城市建設深入,它對網絡以及相關服務商的市場需求將越來越大,深圳企業在這方面將大有可為。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單志廣在論壇中指出,智慧城市是當前信息化進入深水區之后,城市創新發展的新境界,是大數據發展的主要載體,也是互聯網+城市的主要形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中,要更好地打造中國特色化,用信息化的手段,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現實需求,解決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