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阿里巴巴、騰訊紛紛跟地市簽署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協議。不管是媒體熱炒的“阿里騰訊廝殺跑馬圈地”,還是各地密集推出建設規劃,都讓智慧城市建設熱度持續升溫。有機構預測:2015年國內智慧城市的IT投資將會突破2400億元,拉動經濟總產值超過1萬億。大互聯網企業之間的高調競爭只是其中一部分,諸多低調的地方國企以及各類相關企業也在搶灘這一市場。
智慧城市建設潮下的萬億市場
在武漢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汪凡看來,智慧城市的含義廣闊、綜合,包括了城市規劃運營建設、產業以及市民生活的很多面,比如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等方面的建設。
2013年1月2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截至今年5月,我國已經公布的3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277個。事實上,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地區遠不止這些,騰訊研究院稱,我國351個城市都已經或深或淺展開了“互聯網+”的探索實踐。賽迪方略報告稱,截至2014年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信息消費試點、寬帶中國試點等智慧城市建設相關試點已達500多個。報告預測,2015年國內智慧城市的IT投資將會突破2400億元,拉動經濟總產值超過1萬億。
“說萬億市場毫不夸張,智慧城市是個很廣的領域,幾乎涵蓋整個城市建設體系。”延華智能執行總裁翁志勇表示,新一輪城鎮化,智慧城市建設也是核心要素和抓手,未來市場前景可以預期。
企業圈地“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的萬億蛋糕爭奪戰,在BAT(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的高調加入后,企業競爭日趨白熱化。
據悉,截至今年5月初,騰訊已與16個城市簽訂合作協議,聯手布局“互聯網+智慧城市”。阿里巴巴的“互聯網+城市服務”戰略首批已經在12個城市落地,其今年的目標是覆蓋50個城市。
除了阿里和騰訊的跑馬圈地外,目前深度耕耘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包括各行業的央企,比如中國移動、中冶、烽火等;大互聯網公司,以阿里和騰訊為代表;另外還有近年發展較快的神州數碼、延華智能等;以及很多大大小小的新型創業公司,比如“光谷奧源科技”、“車來了”,側重挖掘細分垂直領域市場。單就目前來看,大互聯網企業,是當下智慧城市建設產業中最受關注的。
中國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吳紅輝表示,智慧城市產業鏈很長,第一類是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在做智慧城市建設的通道和入口,未來很可能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運營方,也很可能占據產業鏈上“錢景”的高端;第二類是做智慧城市系統集成整合服務,整合各個板塊的內容;第三類是做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光纖、傳感器等;第四類是做具體垂直領域的建設和服務。
政企合作探路PPP模式
幾乎沒有業內人士否認,當下智慧城市建設,主要還是依賴地方政府,可以說智慧城市建設,在我國仍是一個政府主導的行動。從智慧城市建設方案的設計、投資、建設以及數據集成和互融互通,以及后期的運營等方面,都涉及到政府與企業的合作。
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誰來出錢和運營。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支付智慧城市建設的全部資金是不太可能的,特別是在43號文出臺以后,地方政府資金更為緊張。于是,PPP模式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汪凡認為,PPP的踐行,關鍵是要讓民間資本看到盈利預期,愿意參與;而智慧城市建設的一些項目,很多盈利模式暫不清晰,另外各方參與者應明確各自的責權利,盡量將細節也考慮到,遵循市場契約精神,總體來說需要有大政策環境,另外也需要企業有資金實力和長遠眼光。
在武漢,烽火科技和光谷建設投資公司就簽署了智慧城市建設合作協議,踐行PPP模式,二者通過合資成立專業公司等方式,推動“智慧光谷”建設與運營管理。雙方通過評估項目性質、成本投入、項目市場及預期收入,確定具體的經營模式。合資公司承接偏向民營便于開展營業性經營,市場前景可預期的項目,合資公司投入建設,并進行后期運營。
智慧城市建設的瓶頸
從IBM時期的智慧城市愿景,到智慧城市建設遍地開花,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正處于從規劃到落地階段。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其它七部委發文《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稱,近年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體制機制創新滯后、網絡安全隱患和風險突出等問題,一些地方出現思路不清、盲目建設的苗頭,亟待加強引導。
國內三批城市近年試點成效如何,多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剛起步,各地均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且目前關于智慧城市的評價體系并無統一標準。上述八部委發布的文件,從科學制定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切實加大信息資源開發共享力度、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業態、著力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設等四個方面,對智慧城市建設做了方向性的規范。
神州數碼智慧城市研究院國際合作主管肖猛稱,智慧城市評價很復雜,因為其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進化的城市(化)過程,評價智慧城市的標準也需要不斷進化。他認為現階段我國智慧城市的評價還處于各部委分離的狀況,評價標準限于一些項目上線和初級的服務指標達成;在未來,智慧城市的評價,一定要將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帶動的就業和創業、開放和民主的評價、環境與可持續等等方面都囊括進去,才能綜合評價一個城市或者地區的“智慧”。
也有學者表示,現在只能說做指導意見作為參考,以及一些技術上的標準參照系。中冶武勘董事長朱小友表示,智慧城市建設永遠在路上,沒有終極,不論是對地方政府還是企業。
吳紅輝表示,智慧城市側重應用創新,正處在探索和摸索的階段,在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應用才剛剛起步,如果做強制性統一標準,會限制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會導致標準快速落后市場應用。現在智慧城市各領域應用都在創新和野蠻生長,通過市場占有率、規模化應用,會逐漸形成標準。
今年年初,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規劃所總工程師陳才撰文透露,國家標準委已經牽頭成立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協調推進組、總體組和專家咨詢組,國家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有望未來3年內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