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已經成為當下我國經濟應對下行壓力和推進“互聯網+”戰略的突出亮點所在。據統計,目前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就已經接近300個,未來10年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投資有望達到2萬億元。可以說,智慧城市建設的春天已經來臨。
在這一進程中,不論是頂層構建還是基礎設施改造,不論是運營模式還是技術突破,依托自主創新能力和方案集成能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科技企業建中國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市場現實。而在企業和專家看來,各地在建設過程中避免盲目跟風、重視頂層設計、盡快構建統一標準與平臺,也已經成為緊迫需求。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背景下,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為云計算、物聯網、中間件等上下游軟硬件廠商帶來強勁利好,而這一切還會給中國企業在海外承建智慧城市提供案例支持。”中興通訊智慧城市學院執行副院長、政企事業部總工程師孫鵬說。
什么是智慧城市?2013年以來,經過幾輪激烈爭論,社會已經形成了共識。即智慧城市是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孫鵬介紹說,所謂智慧城市,絕不是單行業、孤立的智慧應用簡單疊加。從公眾體驗角度看,電子政務、平安城市、移動支付、打車軟件、電子病歷等等都是智慧城市在公共生活中的體現,但這遠遠不夠。但要實現智慧城市,必須是在統籌的頂層設計下,協調考慮信息惠民、產業發展、科學管理,實現城市級的“智慧式管理和運行”。
“以樣板城市銀川為例,政務信息化打通了12個單位的23個系統,市民可以選擇任何一個窗口一次辦理完所有的申請,信息則在不同部門間流轉,企業申請商事登記時間從一個月壓縮到了一天;一個桿子上掛十幾個攝像頭的情況不再出現,環保的信息公安可以用,醫療的信息教育可以用,這就讓一座城市在信息和大數據的基礎上活了起來,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的改善,創新也具備了更多的空間。”孫鵬說。
和此前出現的“跨國企業引領、中國企業追趕”不同,本輪智慧城市建設,中國本土企業唱起了主角。這既是因為中國的智慧城市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是因為中國本土企業自身的強大能力也不容忽視。記者注意到,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既有中國移動、騰訊這樣的產業巨頭,也有一批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活躍其間,產業鏈條完備、技術手段強大更是有力支撐。
孫鵬說,在這一領域和跨國巨頭相比,中國企業自己的長處就已經“非常突出了”,以中興為例,“企業在4G、云計算、物聯網、數據挖掘、安全、光纖網絡等領域擁有世界領先、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能夠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制造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合作,可以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數據中心乃至更高層面的云存儲和大數據應用,這在國際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也是‘中國制造’三十多年來厚積薄發的集中體現。”
在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公共建設投入增長動力受限的背景下,各地為何如此青睞智慧城市計劃?源自市場的答案是,智慧城市不僅是一個基礎設施項目,本身也已經變成了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孫鵬說,目前各地正在逐步探索新的商業運營模式,讓智慧城市不蛻變成“一次投入、終身負累”的基建項目,“事實上,這也是市場的客觀需求,智慧城市建設的系統如同手機里的APP,需要不斷地更新維護,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民、政府的需求。這就決定了它的商業模式不可能純靠政府一次性投入來實現,而需要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放到更長時期持續迭代。”
因此,也有人將智慧城市的商業模式拓展形容為一個“腦洞大開”的過程。智慧城市的最大產出就是海量的數據,“如果這些數據源可以和當地的市場主體結合起來,往往都能激發出新的產業需求,帶動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看到智慧城市如火如荼的同時,人們也在給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敲警鐘。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高艷麗等專家認為,各地的智慧城市發展存在技術驅動特征明顯,部分城市智慧與城市建設脫節、規劃相對主觀,與周圍環境缺乏融合等弊端;還有專家認為,我國一些城市在組織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盲目跟風現象,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貪大求全。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源,主要在于智慧城市缺乏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
呼喚頂層設計,也呼喚統一標準平臺。孫鵬說,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由于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各不相同,智慧城市必然是圍繞當地的戰略定位、具體問題,制定頂層設計規劃。而從當前各地的推進熱潮看,盡快構建全國統一的技術標準,特別是數據互聯互通的標準,會對減少未來的發展潛在障礙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有關部門已經下發意見,要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準體系、評價體系和審計監督體系,推行智慧城市重點工程項目風險和效益評估機制,定期公布智慧城市建設重點任務完成進展情況。這些步驟都應該盡快落實推進。”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