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我國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與啟示

責任編輯:王李通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4-29 08:46:43 本文摘自:中國發展觀察

始終圍繞市民的需求,以市場為主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智能終端和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行政管理、交通、教育、醫療、旅游、建筑、居家、生態環保和商業等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領域,最大限度為市民提供便利、舒適、安全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我國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義。

跳出新技術的視角看,臺灣地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很多地方體現出的“以人為本”理念本身即是城市的智慧所在。其較為豐富的智慧城市實踐經驗,對大陸地區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智慧城市建設有一定的借鑒與啟發意義。

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歷程、概況與成效

1.ICT支撐臺灣地區的城市信息化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臺灣地區把ICT技術充分運用到城市建設領域,推動城市建設和運營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1998年開始實施《信息通信發展方案》。2002年推動“數字臺灣”計劃(E-Taiwan),2007年實現“6年600萬戶寬帶到家”的目標。2005年啟動“移動臺灣”計劃(M-Taiwan),2006年開始推動無線城市建設。2009年開始實施以“發展優質網絡化社會”為目標的“智能臺灣(Intelligent-Taiwan)”計劃。同年,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成立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劃推動辦公室并發布《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劃》(又稱為“i236計劃”)。該計劃以智慧小鎮(Smart-Town)與智慧經貿園區(i-Park)為兩大主軸,整合運用寬帶網絡、數字電視網絡與傳感網三種網絡系統推動舒適便利、農業休閑、安全防災、醫療照護、節能環保、智慧便捷等六大領域的智慧科技應用。

2.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臺灣地區智慧城市進入新階段

隨著近幾年智能終端和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臺灣地區城市建設領域及時跟進,進入到“智慧臺灣”的新階段。

在新技術企業、相關社會組織推動下,應市民對更好公共服務和更好生活品質的需求,臺灣地區有關方面積極引入新一代資訊科技產品和技術,寄望有效解決許多民眾關心的社會問題。譬如,把各種類型交通出行、旅游、購物、物業繳費、行政服務等功能整合到一張卡上,實現市民便利生活的“一卡通”;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建立災害預警監控體系,降低災害發生概率,防止災情擴大;將建筑與物聯網等新技術系統跨界互聯,讓建筑物有感知能力,收集即時資訊,加上各種分析工具,減少能源消耗,提高效能與價值;整合移動互聯網與醫療資源,優化就醫流程,降低就醫等待時間和費用,減少醫療疏失,對付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在運輸系統上,通過安裝車載感應器和建設控制中心,增進行車安全,降低交通堵塞,提高停車效率;在居家生活上,推廣兒童可穿戴定位追蹤設備、智能家居等,讓父母能隨時隨地掌握兒童的地理位置,或者了解家庭物品的使用狀況;在社區事務上,通過遠程連線,可隨時隨地參與到社區事務的決策中等等。

其中涌現出一大批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案例,比如一卡通、電子發票等。各個城市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推出了不同的智慧化應用。臺北市全方位推動智慧城市;新北市推出政府服務云系統、醫療精靈、防衛科技城計劃、福利補助自己查等典型應用項目;臺中市政府推出臺中市地理及防災資訊系統、臺中市不動產資訊樂活網、幸福臺中-樂齡行動導航計劃、工業區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DRTS)等典型應用項目等。

3.新的探索和實踐得到廣泛認可

臺灣地區各個城市正在進行的智慧城市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悠游卡,目前臺灣已發行2500萬張,超過了臺灣總人口,在臺北市民滿意度調查中,對悠游卡的滿意率超過了95%。

臺灣地區智慧城市的實踐也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肯定。在國際智能城市評核組織(ICF)進行的全球智慧城市評核的13年來,臺灣城市拿過TOP7獎項占亞洲地區的1 3,拿過TOP1全球首獎的亞洲城市只有3個,其中2個在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做法與特點

1.以人為本,緊密圍繞市民日常的生活需求展開

不管是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醫療與健康照護、智慧旅游,還是智慧建筑、智慧社區、智慧居家,都是直接為響應市民對便利生活、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而開展的,而且各個方面做得非常細致。

例如臺灣地區的悠游卡,不僅可在臺北捷運、各城市公交車、全島鐵路用悠游卡刷卡乘車,而且在許多便利店和學校也能派上用場,可用來繳費、消費等,島上已有40多個商家12000多個店面開通了悠游卡使用功能,在臺北市高中以下的學校和臺灣地區一些高校,把悠游卡作為學生卡,學生能用它來借書、扣款和刷卡短信提醒家長等。同時,悠游卡開發了與信用卡合為一體的聯名卡,聯名卡在卡內錢額不足時,會自動充值500元新臺幣或500元新臺幣的倍數。民眾憑卡乘車還可享有優惠的價格。

2.市場化為主導,企業是智慧城市建設主體

臺灣地區各大ICT企業,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公司根據城市政府和市場的需求,不斷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城市政府則通過政府采購、公開招標、協議合作等方式,選擇最合適的公司參與到智慧政府、智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和供給中來。

有關企業負責人介紹,智慧城市技術上其實不是問題,商業模式才是最關鍵的。有很多商業方面的智慧運用,因為暫時不能盈利而不被采納,比如高級健康檢查的醫療套餐服務。所以,即便是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浪費的現象也不多見。

3.臺灣地區當局和各城市政府高度重視,從自身職能的智慧化做起

臺灣地區當局和各個城市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高度重視,在“2015臺灣智慧城市創新大會首長高峰會”上,臺灣地區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毛治國出席并介紹了臺灣地區建設智慧城市的總體部署。各市縣也積極推動智慧城市的應用,結合自身特點開發出多個應用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臺灣地區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相比于對與此相關的產業進行直接的投資或政策干預,更多是積極推動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行政管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自身職能方面的具體運用,通過許多的應用實踐計劃逐漸帶動、積累出當今的智慧城市建設成效。

4.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協力共同推動

城市政府響應市民的需求,主動細致推動行政管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智慧化。企業根據政府和市民需求,創造出合乎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政府和企業在合作的過程中,權責劃分明確,并建立起比較明確的投入成本分擔機制。例如新北市的遠雄左岸玫瑰園,由開發商與新北市政府達成協議,開發商承建社區內所有智慧基礎設施,包括區域聯防控制中心、道路及紅綠燈、綠化設施、自行車停放設施,建好后交給市政府運營維護,政府通過調節整個社區的建蔽率和容積率來平衡企業收益與成本。

社會組織發揮的組織、溝通、協調作用,是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第一,他們與城市政府和企業之間有頻繁而深入的聯系,建立了良好的關系,能夠互通雙方的信息,成為政府與企業間無障礙溝通的橋梁;第二,他們與社會、市民的需求有密切的銜接和研究,對所在領域的發展趨勢有較強的把握,可以給政府和企業提供建設性的建議;第三,他們積極搭建智慧城市戰略等各類平臺,廣泛聯系境內外城市先進的理念、產品和專業人才參與,通過設立獎項等方式,推動交流智慧城市各專業領域的成功實踐經驗;第四,他們積極組織有關城市政府、企業、專家參與境內外智慧城市展覽、論壇等活動,推廣自身理念和產品,同時學習其他城市先進經驗。

市民是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首要服務目標,他們可以通過多種比較順暢的途徑,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去,而且因為和他們的利益直接相關,參與積極性都比較高。

5.跨界整合,強調“信息整合服務”的創新思維

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熟后,資源整合變得相對容易,信息整合服務成為一大趨勢,其也突破了傳統服務的概念和模式。臺灣地區各市縣政府和企業順應了這一趨勢,積極主動在整合服務方面進行創新,并把這種創新從新技術領域擴展到傳統服務領域。例如,位于彰化縣的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建立起自身的資訊科技公司,把集團下屬各個醫院已有病歷、保健預防資料等整合起來,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一系列的醫護移動應用軟件。此外,醫院內部還設有7-11便利店、義美食品超市、秀傳人文藝術館、樂活舒壓中心等人性化的、綜合性的功能設置。

兩岸智慧城市建設的比較、借鑒與啟示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處于很好的政策環境中?!秶倚滦统擎偦巹潱?014-2020年)》明確提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蛾P于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先后出臺,并成立了由25個部門組成的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部際協調工作組,將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從2008年起,智慧城市建設開始成為地方城市的目標,2014年,在多重利好因素刺激下,各地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情再度高漲。據報道,目前超過200個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十多個省區市制定出臺了省級總體規劃。

不過,很多城市需要吸取多年來的教訓,過去對所謂 “生態城市”“低碳城市”“信息城市”“數字城市”等各種概念一陣風似的盲目追逐,導致了大量公共資源的浪費。因此,需要遏制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思路不清、盲目建設的苗頭。

1.始終貫徹“以人為本”這一智慧的理念

人是城市的核心和最大的生產力,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理應圍繞人的需求而開展,也只有滿足了人的需求,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才有活力。雖然在當下的語境中,“智慧城市”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深度創新應用,但是,如果缺乏了“以人為本”這一理念上的智慧,技術創新就缺乏目標、失去前提。

在過去三十多年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城鎮建設“重表象輕實質、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運維、重視覺輕實用、重短期輕長遠”一直是被廣為詬病的現象,其本質上是忽略了人的需求。至少在以下幾個理念方面,臺灣地區的發展經驗值得大陸地區的城市對比和借鑒。

一是安全、高密度的人口聚集。臺北市給人一個深刻的印象是,生活非常便利,出門很方便就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吃飯、購物等消費,這主要得益于其較高的人口密度,幾個核心老城區都達到了每平方公里2萬多人。因為市民對日常生活類小商品的需求受制于購買路程,在輻射范圍內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支撐,商店經營會虧本。

大陸地區的絕大多數城市,舊城人口密度也不低,生活也普遍比較便利,但是在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過程中,很多城市領導雄心勃勃、目標遠大,為了吸引心目中的高端人群,把城市框架拉得很大,高標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建設高端樓盤,但結果卻是很多地方因密度太低,基礎設施的投入和維護已給地方財政帶來極大壓力,更加不要說支撐起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導致生活極為不方便,最后房子很難賣出去,即便賣出去了,買了房的市民也遲遲不愿入住,新城淪為“空城”“鬼城”。

我們在舊城改造或新城建設中,應客觀、科學分析未來的人口需求,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居住舒適、生態環保的大前提下,盡可能提高人口的密度,這樣不但能支撐日常小商品店的運營,讓生活更便利,另外人的密度高了,人與人的距離就拉近了,在所有的人際交流、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方面,都能節省時間成本,省出來的是巨大的社會整體經濟效應。

二是交通建設、管理方面的“以人為本”。交通擁堵是“大城市病”的核心病癥之一,臺北市過去也實施“以公路導向為主、行車效率最大化”的交通規劃,長期忽略人行環境,導致行人安全問題。20世紀90年代開始,臺北萌芽“人本交通”概念,并逐漸蔚為風潮。

他們提出新的交通愿景:以捷運為骨干,公車為面,步行、自行車、市民小巴與出租車為最后一公里。在步行方面,重點加強對良好人行環境的營造;鼓勵自行車出行,推動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示范計劃;鼓勵乘公交車出行,設立公交車專用車道,公共交通換乘可以刷卡優惠,在遠離市區的高鐵站設置公交免費接駁換乘等;對私人運輸工具的使用限制非常嚴格。另外,臺北市道路普遍較窄,大多為雙向四車道甚至兩車道,而且高架、跨區的雙層快速路很常見,有效分流跨區的機動車流。

這些注重細節的措施,優化了整個臺北市的交通,提高了交通出行的安全、便利和效率。

三是注重對公共空間的優化和挖潛再利用。臺北市土地面積有限,全市才271.8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達到9949人/平方公里,市區可利用土地非常稀少,因此,對現有空間的再挖潛就成了現實的選擇。可以列舉挺多相關的案例,比如在高架橋下建置籃球場等體育設施等。

類似的智慧理念,還體現在臺灣地區城市其他諸多方面的細節中。正是因為對“以人為本”的一貫態度,當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起來后,他們充分利用這些技術來更好地為人的智慧生活服務。我們很多城市應首先在觀念上改變長期以來熱衷“以物為本”的傾向,轉向“以人為本”。

2.明確界定政府和市場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角色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智慧城市建設同樣要遵循,各城市政府應避免過去對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盲目追逐,明確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角色。

現階段,我國的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在全世界而言都處于領先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環境、主體積極性、技術支撐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條件,如果各城市嚴格依照國家政策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將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方面,應以市民的需求為核心導向,牢牢把握國家新型城鎮規劃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設的六大方向,在通盤考慮和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通過政企合作、政府采購、公開招標等方式,大力引導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到政府的智慧行政、基礎設施智慧化、公共服務智慧化當中,杜絕政府自身建設的低效和浪費。同時,要打通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對接渠道,積極實施數據共享、功能對接,至少要協調好各部門的職能,避免建設過程中的重復、打架等現象。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應用不但已經在傳統的商業領域風生水起,也正在逐步進入傳統的公共服務領域,例如移動支付水電煤氣費、移動打車、互聯網金融、移動在線醫療和移動在線教育等。在新技術的創新突破下,市民的需求得到更多樣化的滿足,長期以來這些領域改革面臨重重困難的局面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應按照中央高層“改革、創新”的精神,順應新形勢,鼓勵和支持有利于資源更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做好監督和規范,預防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也要確保信息安全。

3.發揮社會組織的促進作用,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充分培育、引導、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鼓勵、支持社會組織通過舉辦展覽、博覽會、論壇、交流會、考察等交流活動,宣傳推廣智慧城市領域先進的理念、產品和服務,促成政府、企業、專家學者和消費者的直接對話,加快形成建設指揮城市的社會共識和合力。

國內外經驗交流與務實合作十分必要。國內不少城市探索出了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的好經驗,比如廣州市番禺區的“四個民生”工程、武漢市市民之家、臺灣地區的智慧城市項目,都具有推廣的價值。另外,臺灣地區相對過剩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和大陸地區緊張的醫療教育資源之間有著深入合作的巨大空間。國外方面,日本的柏之葉智慧新城、豐田市智能社區都在探索以節能減排、低碳為基本目標的智慧城市,打造出較為成功的樣板;歐洲各國也在積極探索,比如德國的工業4.0等。中日、中歐間,不但可以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上相互借鑒,在智慧城市技術、產品和市場上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關鍵字:城市建設以人為本

本文摘自:中國發展觀察

x 我國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與啟示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我國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與啟示

責任編輯:王李通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4-29 08:46:43 本文摘自:中國發展觀察

始終圍繞市民的需求,以市場為主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智能終端和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行政管理、交通、教育、醫療、旅游、建筑、居家、生態環保和商業等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領域,最大限度為市民提供便利、舒適、安全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我國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義。

跳出新技術的視角看,臺灣地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很多地方體現出的“以人為本”理念本身即是城市的智慧所在。其較為豐富的智慧城市實踐經驗,對大陸地區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智慧城市建設有一定的借鑒與啟發意義。

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歷程、概況與成效

1.ICT支撐臺灣地區的城市信息化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臺灣地區把ICT技術充分運用到城市建設領域,推動城市建設和運營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1998年開始實施《信息通信發展方案》。2002年推動“數字臺灣”計劃(E-Taiwan),2007年實現“6年600萬戶寬帶到家”的目標。2005年啟動“移動臺灣”計劃(M-Taiwan),2006年開始推動無線城市建設。2009年開始實施以“發展優質網絡化社會”為目標的“智能臺灣(Intelligent-Taiwan)”計劃。同年,臺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成立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劃推動辦公室并發布《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劃》(又稱為“i236計劃”)。該計劃以智慧小鎮(Smart-Town)與智慧經貿園區(i-Park)為兩大主軸,整合運用寬帶網絡、數字電視網絡與傳感網三種網絡系統推動舒適便利、農業休閑、安全防災、醫療照護、節能環保、智慧便捷等六大領域的智慧科技應用。

2.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臺灣地區智慧城市進入新階段

隨著近幾年智能終端和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臺灣地區城市建設領域及時跟進,進入到“智慧臺灣”的新階段。

在新技術企業、相關社會組織推動下,應市民對更好公共服務和更好生活品質的需求,臺灣地區有關方面積極引入新一代資訊科技產品和技術,寄望有效解決許多民眾關心的社會問題。譬如,把各種類型交通出行、旅游、購物、物業繳費、行政服務等功能整合到一張卡上,實現市民便利生活的“一卡通”;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建立災害預警監控體系,降低災害發生概率,防止災情擴大;將建筑與物聯網等新技術系統跨界互聯,讓建筑物有感知能力,收集即時資訊,加上各種分析工具,減少能源消耗,提高效能與價值;整合移動互聯網與醫療資源,優化就醫流程,降低就醫等待時間和費用,減少醫療疏失,對付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在運輸系統上,通過安裝車載感應器和建設控制中心,增進行車安全,降低交通堵塞,提高停車效率;在居家生活上,推廣兒童可穿戴定位追蹤設備、智能家居等,讓父母能隨時隨地掌握兒童的地理位置,或者了解家庭物品的使用狀況;在社區事務上,通過遠程連線,可隨時隨地參與到社區事務的決策中等等。

其中涌現出一大批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案例,比如一卡通、電子發票等。各個城市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推出了不同的智慧化應用。臺北市全方位推動智慧城市;新北市推出政府服務云系統、醫療精靈、防衛科技城計劃、福利補助自己查等典型應用項目;臺中市政府推出臺中市地理及防災資訊系統、臺中市不動產資訊樂活網、幸福臺中-樂齡行動導航計劃、工業區需求反應式運輸服務(DRTS)等典型應用項目等。

3.新的探索和實踐得到廣泛認可

臺灣地區各個城市正在進行的智慧城市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悠游卡,目前臺灣已發行2500萬張,超過了臺灣總人口,在臺北市民滿意度調查中,對悠游卡的滿意率超過了95%。

臺灣地區智慧城市的實踐也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肯定。在國際智能城市評核組織(ICF)進行的全球智慧城市評核的13年來,臺灣城市拿過TOP7獎項占亞洲地區的1 3,拿過TOP1全球首獎的亞洲城市只有3個,其中2個在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做法與特點

1.以人為本,緊密圍繞市民日常的生活需求展開

不管是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醫療與健康照護、智慧旅游,還是智慧建筑、智慧社區、智慧居家,都是直接為響應市民對便利生活、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而開展的,而且各個方面做得非常細致。

例如臺灣地區的悠游卡,不僅可在臺北捷運、各城市公交車、全島鐵路用悠游卡刷卡乘車,而且在許多便利店和學校也能派上用場,可用來繳費、消費等,島上已有40多個商家12000多個店面開通了悠游卡使用功能,在臺北市高中以下的學校和臺灣地區一些高校,把悠游卡作為學生卡,學生能用它來借書、扣款和刷卡短信提醒家長等。同時,悠游卡開發了與信用卡合為一體的聯名卡,聯名卡在卡內錢額不足時,會自動充值500元新臺幣或500元新臺幣的倍數。民眾憑卡乘車還可享有優惠的價格。

2.市場化為主導,企業是智慧城市建設主體

臺灣地區各大ICT企業,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公司根據城市政府和市場的需求,不斷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城市政府則通過政府采購、公開招標、協議合作等方式,選擇最合適的公司參與到智慧政府、智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和供給中來。

有關企業負責人介紹,智慧城市技術上其實不是問題,商業模式才是最關鍵的。有很多商業方面的智慧運用,因為暫時不能盈利而不被采納,比如高級健康檢查的醫療套餐服務。所以,即便是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浪費的現象也不多見。

3.臺灣地區當局和各城市政府高度重視,從自身職能的智慧化做起

臺灣地區當局和各個城市政府對智慧城市建設高度重視,在“2015臺灣智慧城市創新大會首長高峰會”上,臺灣地區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毛治國出席并介紹了臺灣地區建設智慧城市的總體部署。各市縣也積極推動智慧城市的應用,結合自身特點開發出多個應用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臺灣地區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相比于對與此相關的產業進行直接的投資或政策干預,更多是積極推動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行政管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自身職能方面的具體運用,通過許多的應用實踐計劃逐漸帶動、積累出當今的智慧城市建設成效。

4.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協力共同推動

城市政府響應市民的需求,主動細致推動行政管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智慧化。企業根據政府和市民需求,創造出合乎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政府和企業在合作的過程中,權責劃分明確,并建立起比較明確的投入成本分擔機制。例如新北市的遠雄左岸玫瑰園,由開發商與新北市政府達成協議,開發商承建社區內所有智慧基礎設施,包括區域聯防控制中心、道路及紅綠燈、綠化設施、自行車停放設施,建好后交給市政府運營維護,政府通過調節整個社區的建蔽率和容積率來平衡企業收益與成本。

社會組織發揮的組織、溝通、協調作用,是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第一,他們與城市政府和企業之間有頻繁而深入的聯系,建立了良好的關系,能夠互通雙方的信息,成為政府與企業間無障礙溝通的橋梁;第二,他們與社會、市民的需求有密切的銜接和研究,對所在領域的發展趨勢有較強的把握,可以給政府和企業提供建設性的建議;第三,他們積極搭建智慧城市戰略等各類平臺,廣泛聯系境內外城市先進的理念、產品和專業人才參與,通過設立獎項等方式,推動交流智慧城市各專業領域的成功實踐經驗;第四,他們積極組織有關城市政府、企業、專家參與境內外智慧城市展覽、論壇等活動,推廣自身理念和產品,同時學習其他城市先進經驗。

市民是臺灣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首要服務目標,他們可以通過多種比較順暢的途徑,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去,而且因為和他們的利益直接相關,參與積極性都比較高。

5.跨界整合,強調“信息整合服務”的創新思維

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熟后,資源整合變得相對容易,信息整合服務成為一大趨勢,其也突破了傳統服務的概念和模式。臺灣地區各市縣政府和企業順應了這一趨勢,積極主動在整合服務方面進行創新,并把這種創新從新技術領域擴展到傳統服務領域。例如,位于彰化縣的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建立起自身的資訊科技公司,把集團下屬各個醫院已有病歷、保健預防資料等整合起來,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一系列的醫護移動應用軟件。此外,醫院內部還設有7-11便利店、義美食品超市、秀傳人文藝術館、樂活舒壓中心等人性化的、綜合性的功能設置。

兩岸智慧城市建設的比較、借鑒與啟示

當前,智慧城市建設處于很好的政策環境中?!秶倚滦统擎偦巹潱?014-2020年)》明確提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關于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先后出臺,并成立了由25個部門組成的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部際協調工作組,將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從2008年起,智慧城市建設開始成為地方城市的目標,2014年,在多重利好因素刺激下,各地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情再度高漲。據報道,目前超過200個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十多個省區市制定出臺了省級總體規劃。

不過,很多城市需要吸取多年來的教訓,過去對所謂 “生態城市”“低碳城市”“信息城市”“數字城市”等各種概念一陣風似的盲目追逐,導致了大量公共資源的浪費。因此,需要遏制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思路不清、盲目建設的苗頭。

1.始終貫徹“以人為本”這一智慧的理念

人是城市的核心和最大的生產力,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理應圍繞人的需求而開展,也只有滿足了人的需求,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才有活力。雖然在當下的語境中,“智慧城市”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深度創新應用,但是,如果缺乏了“以人為本”這一理念上的智慧,技術創新就缺乏目標、失去前提。

在過去三十多年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城鎮建設“重表象輕實質、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運維、重視覺輕實用、重短期輕長遠”一直是被廣為詬病的現象,其本質上是忽略了人的需求。至少在以下幾個理念方面,臺灣地區的發展經驗值得大陸地區的城市對比和借鑒。

一是安全、高密度的人口聚集。臺北市給人一個深刻的印象是,生活非常便利,出門很方便就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吃飯、購物等消費,這主要得益于其較高的人口密度,幾個核心老城區都達到了每平方公里2萬多人。因為市民對日常生活類小商品的需求受制于購買路程,在輻射范圍內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支撐,商店經營會虧本。

大陸地區的絕大多數城市,舊城人口密度也不低,生活也普遍比較便利,但是在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過程中,很多城市領導雄心勃勃、目標遠大,為了吸引心目中的高端人群,把城市框架拉得很大,高標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建設高端樓盤,但結果卻是很多地方因密度太低,基礎設施的投入和維護已給地方財政帶來極大壓力,更加不要說支撐起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導致生活極為不方便,最后房子很難賣出去,即便賣出去了,買了房的市民也遲遲不愿入住,新城淪為“空城”“鬼城”。

我們在舊城改造或新城建設中,應客觀、科學分析未來的人口需求,在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居住舒適、生態環保的大前提下,盡可能提高人口的密度,這樣不但能支撐日常小商品店的運營,讓生活更便利,另外人的密度高了,人與人的距離就拉近了,在所有的人際交流、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方面,都能節省時間成本,省出來的是巨大的社會整體經濟效應。

二是交通建設、管理方面的“以人為本”。交通擁堵是“大城市病”的核心病癥之一,臺北市過去也實施“以公路導向為主、行車效率最大化”的交通規劃,長期忽略人行環境,導致行人安全問題。20世紀90年代開始,臺北萌芽“人本交通”概念,并逐漸蔚為風潮。

他們提出新的交通愿景:以捷運為骨干,公車為面,步行、自行車、市民小巴與出租車為最后一公里。在步行方面,重點加強對良好人行環境的營造;鼓勵自行車出行,推動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示范計劃;鼓勵乘公交車出行,設立公交車專用車道,公共交通換乘可以刷卡優惠,在遠離市區的高鐵站設置公交免費接駁換乘等;對私人運輸工具的使用限制非常嚴格。另外,臺北市道路普遍較窄,大多為雙向四車道甚至兩車道,而且高架、跨區的雙層快速路很常見,有效分流跨區的機動車流。

這些注重細節的措施,優化了整個臺北市的交通,提高了交通出行的安全、便利和效率。

三是注重對公共空間的優化和挖潛再利用。臺北市土地面積有限,全市才271.8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達到9949人/平方公里,市區可利用土地非常稀少,因此,對現有空間的再挖潛就成了現實的選擇??梢粤信e挺多相關的案例,比如在高架橋下建置籃球場等體育設施等。

類似的智慧理念,還體現在臺灣地區城市其他諸多方面的細節中。正是因為對“以人為本”的一貫態度,當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起來后,他們充分利用這些技術來更好地為人的智慧生活服務。我們很多城市應首先在觀念上改變長期以來熱衷“以物為本”的傾向,轉向“以人為本”。

2.明確界定政府和市場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角色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智慧城市建設同樣要遵循,各城市政府應避免過去對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盲目追逐,明確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角色。

現階段,我國的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在全世界而言都處于領先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環境、主體積極性、技術支撐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條件,如果各城市嚴格依照國家政策進行智慧城市的建設,將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方面,應以市民的需求為核心導向,牢牢把握國家新型城鎮規劃中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設的六大方向,在通盤考慮和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通過政企合作、政府采購、公開招標等方式,大力引導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到政府的智慧行政、基礎設施智慧化、公共服務智慧化當中,杜絕政府自身建設的低效和浪費。同時,要打通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對接渠道,積極實施數據共享、功能對接,至少要協調好各部門的職能,避免建設過程中的重復、打架等現象。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應用不但已經在傳統的商業領域風生水起,也正在逐步進入傳統的公共服務領域,例如移動支付水電煤氣費、移動打車、互聯網金融、移動在線醫療和移動在線教育等。在新技術的創新突破下,市民的需求得到更多樣化的滿足,長期以來這些領域改革面臨重重困難的局面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應按照中央高層“改革、創新”的精神,順應新形勢,鼓勵和支持有利于資源更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同時做好監督和規范,預防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也要確保信息安全。

3.發揮社會組織的促進作用,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充分培育、引導、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鼓勵、支持社會組織通過舉辦展覽、博覽會、論壇、交流會、考察等交流活動,宣傳推廣智慧城市領域先進的理念、產品和服務,促成政府、企業、專家學者和消費者的直接對話,加快形成建設指揮城市的社會共識和合力。

國內外經驗交流與務實合作十分必要。國內不少城市探索出了一些智慧城市建設的好經驗,比如廣州市番禺區的“四個民生”工程、武漢市市民之家、臺灣地區的智慧城市項目,都具有推廣的價值。另外,臺灣地區相對過剩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和大陸地區緊張的醫療教育資源之間有著深入合作的巨大空間。國外方面,日本的柏之葉智慧新城、豐田市智能社區都在探索以節能減排、低碳為基本目標的智慧城市,打造出較為成功的樣板;歐洲各國也在積極探索,比如德國的工業4.0等。中日、中歐間,不但可以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上相互借鑒,在智慧城市技術、產品和市場上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關鍵字:城市建設以人為本

本文摘自:中國發展觀察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赤壁市| 卓尼县| 如皋市| 怀集县| 靖边县| 红桥区| 留坝县| 红河县| 海南省| 仙居县| 龙泉市| 吕梁市| 高尔夫| 池州市| 子洲县| 徐水县| 股票| 十堰市| 房产| 拜泉县| 邵武市| 兴隆县| 平顶山市| 墨竹工卡县| 治县。| 武定县| 芦山县| 武隆县| 盐亭县| 施秉县| 临清市| 土默特右旗| 和林格尔县| 灵寿县| 吉水县| 台江县| 花莲市| 辛集市| 天祝| 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