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輛公交車上裝上地理認知器和壓力感受器,公交車駛過坑洼路面時就會產生震動,這樣的信息隨時傳到養路部門的控制中心,實現對道路的實時維護—這一標上“智慧城市”的項目,已經在美國波士頓運行了三年。
在4月23日舉行的第十三屆軟洽會主論壇上,國際數據公司IDC中國助理副總裁要鋼和大家分享了上述故事。要鋼同時分享了一個數據:到2025年,中國城市的人口規模會超過10億,智慧城市的投資將達到2萬億元。
我們為什么要建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建立?對于中國大中城市來說,都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而作為中國軟件名城的成都,這一命題尤為迫切。
智慧城市從“熱”到“暖”
2012年,美國、英國相繼宣布啟動大數據研究,研究如何使城市更加智慧化。“我們認為中國現在來到了智慧城市的3.0時代。”要鋼認為,1.0時代在2005年左右,那時聽到更多的是數字城市,而五年之前更多的是無線城市。到了今天的智慧城市概念,談的更多的是數據怎么融合、分析和服務民眾,遠遠高于數字城市和無線城市。
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充滿了重重挑戰。“首先是城市規模大,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個。”要鋼說,“目前全球軟件投入占整個投入的18%,而在中國軟件投入只有7%,這個差距是相當大的。”
穿越了前幾年的“霧里看花”,要鋼認為,當前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已經經歷了從“熱”到“暖”的過程,“并不是說今后就會‘涼’了,而是經歷了談得多做得少的階段,真正有項目開始上馬了,項目真正開始提供一些服務了。”
一個例子是,武漢建立的“市民之家”,很多政務職能已經放在上面。同時,像排號、預約等功能,都能在網上實現。
另一個因素是政策面的利好。從2013年國家發改委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的政策,到去年科技部和住建部發布的智慧城市試點項目,“好的政策讓民間投資者更多地參與進來,使項目更快上馬。”
“成都故事”越來越精彩
通過對城市經濟人口、GDP發展以及社會消費品能力、IT機會等十幾個指標的研判,IDC運用智慧城市整體評價體系把中國前100名城市做了排名,成都排名第二。“也就是說成都這個城市從智慧城市的投資來說有巨大的潛力和商機。”要鋼說。
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社交、移動互聯,這些新興技術對智慧城市的建設非常關鍵,成都可以說“長袖善舞”。到2014年底,成都軟件服務業主營收入已達到2399億元,軟件業務收入占中西部地區的32%,西部地區的47%,“成都軟件和新型技術服務業正在加速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業態融合。”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說。
唐良智同時承諾,“成都故事”將越來越精彩。
當天下午,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與崇州市政府簽訂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協議。神州數碼與成都市合作的市民融合平臺正式推出。
艾倫·弗斯特則在成都發現了非常“有趣”的一點:“不管是公有還是私有部門,在智慧城市方面都有非常親密的合作,想要尋求一種解決方案來使得智慧化得以實現。”
盡管如此,成都建設智慧城市,仍然任重道遠。在這一過程中,要鋼反復提到頂層設計的重要性和政府在其中的地位,“從以前的主導到引導的過程,整個智慧城市的生態系統中要有不同的玩家進來。”要鋼說,這其中有專業設備廠商、電信運營商、科技地產商、各類投資機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