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歡生死,一步之遙。上海外灘跨年夜發生踩踏事件后,雖然相關的善后及問責工作已陸續展開,但面對36個已經逝去的生命,人們除了扼腕痛惜,還能自然想起20年前,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悲劇曾經上演過,當年的踩踏事件也造成了數十人傷亡。
為什么還是上海,還在東方明珠(13.92, 0.08, 0.58%)的腳下?人們一直認為,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上海是我國治理能力最好的城市,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也可圈可點,不幸的是,2015年新年伊始,上海居然以這樣的事件登上全球新聞的頭條。這不僅僅暴露了上海的問題,還警示我們,所謂城市現代化,所謂智慧城市,安全首當其沖。否則,即使天天說新經濟、新常態,落到地上依舊是一地雞毛。
三十年來,我們的高速城市化,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對“高、大、快”的城建項目投入有加,而對“底層、小微、日常”等民生工程關注不足。對此,有城市建設專家指出,在城市公共空間上,注重的是城市中心性廣場、景觀性大道,而對于街頭的邊角空間、街坊綠地、犄角旮旯等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設施,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重視不夠。這一點,從大媽們搶占廣場舞空間可見一斑。
正是由于日常性公共空間的短缺,每當有諸于“新年倒計時”、“歡慶跨年夜”等民間重大節慶活動時,人們就習慣于潮涌般聚集到有限的儀式化空間里,使得這個空間的壓力無從釋放。
拿這次事發地上海來說,上海中心的試燈項目,越是極盡華麗之能事,外灘集聚的人流就會越多,空間的承載力就越大,以至于積聚起更危險的公共安全。
這么多年來,雖然包括上海在內的智慧城市建設,幾乎年年都有新消息,但對許多城市的管理者而言,每當組織公共活動時,要么頂著巨大的安全壓力,硬著頭皮上;要么干脆就不組織活動。譬如這次,因為事先出于安全考慮,上海警方說跨年沒有活動,取消了大規模的燈光秀,可惜的是,被調整的人流,由此自發轉向并不廣闊的陳毅廣場。這樣的“意外”,在某種意義上說,顯然有慮事未周、信息溝通不暢的嫌疑。
智慧城市,不止需要一個智慧的交通和智慧的地下管線,還需要智慧的公共安全。如果壓根不讓公眾出門或是禁止一切可能吸引人群的活動,讓百姓沒有節日的儀式感和娛樂性,那么這個城市一定不是智慧的,而建設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一定是至關重要的,這就需要政府為相關的公共場所,制定人流預警和輸送預案。
還以這次事件為例,有專家認為,預測交通流量、并給出合理的交通分流建議、公共人流動態監控和設計引導模擬,根本就不是什么高難的智慧,對于善于繪制地圖或能利用三維數據模擬地理信息的企業來說,這些都很容易實現,難就難在如何將此事提上議程,而不是一出事就規勸公眾不要出門看熱鬧,或是干脆取消一切能吸引人的活動。
當然,智慧城市最重要的還體現為人的智慧。
每次發生公眾安全事故,我們在網站或朋友圈里,總能看到兩類人,一部分人動不動將令人痛心的公共安全事故與“中國人的素質”“政府”“體制”等,進行無厘頭的勾連,另有一部分人,就是對即發事件做出“技術分析”或提出應對之策,例如“XX時怎么做”、“怎樣避免XXX”、“XXX幾要幾不要”等等。
如上所述,對前者,我們不好揣測他們的真實用意,只是覺得城市的“智慧因子”不在這里;對后者,我們姑且不論這些說法是否正確,但靠民間的、自發的安全提示,是無法凝聚成公眾共識。對政府而言,防范技術的改進,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有助于減少人群踩踏事件,但是,政府組織實施公共安全教育,提升大家的公共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比起單純的技術改進或技術補償,或許更見智慧、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