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一年一度的高交會2014中國智慧城市發展高峰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如期拉開帷幕。會議圍繞“智慧發展,智能未來”主題,針對中國智慧城市的現狀及趨勢等話題進行深度交流與研討。
專家齊聚
勾勒中國智慧城市藍圖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城市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一半,這一數字預計到2050年將上升至60%,無序擴張導致的人口密集、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問題已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加快智能城市建設,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符合當今世界城市發展趨勢。
“未來的城市是什么模樣?應該是智能技術融入每一棟建筑、每一輛交通工具乃至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利用這些技術充分優化社會資源分配,提高社會運轉效率,打造一個個更為宜居、經濟和穩定的智能城市。”德國科學與工程院教授馬科斯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表示,全球城市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近年來方興未艾,目前已初具智能城市雛形。2013年,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未來世界趨勢的報告稱,目前世界正處于重大技術變革中,這些技術所涉及的是新制造、新能源和智能城市。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認為,智能城市已成為近年興起的城市建設與管理新趨勢,不僅可以激發科技創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增強綜合競爭力,使城市運行更加安全和高效。
歐盟代表菲利普教授在智能城市發展展望的演講中說,智能城市建設涉及的領域廣泛,既包括信息環境、產業發展、信息網絡、智能制造、交通與物流,也包括城市環境、智能城市醫療和城市安全等方面。中國未來智能城市發展的潛力集中在二三線城市,屆時,智能城市建設將可以很好地解決人口增長、交通擁堵帶來的問題。
目前全國超過300個城市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并且有些城市正逐步加大投資額,規劃和建設呈現出中國城市管理的特點,比如智慧交通和智慧醫療投資占比較大等。中國力圖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
不僅僅是科技
如今的智慧城市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也愈發呈現“虛火過旺”的態勢。一些城市將智慧城市建設當作數字城市的新包裝,被企業營銷牽著鼻子走,智慧城市建設被盲目貼標簽的行為更是廣為詬病。
目前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其一為盲目跟風,沒有抓住智慧城市的本質;其二,囫圇吞棗,將各類與智慧城市有無關系的都納入智慧城市范疇;其三,以偏概全,抓住一點之后,忽略其他方面。諸多現存的問題,如條塊分割,信息孤島,重復建設,數據分散等問題,根本上講是由于政策統一協調與部署上的缺乏,社會參與不夠,市場主導作用發揮不足造成的。除此之外,在資金上,信息化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撐智慧城市發展。
根據全球各項排名,可以看出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相對落后:目前中國寬帶排名世界98位,物聯網傳輸剛起步,法律和標準規范相對滯后。
除了上述的“硬件”缺失,在智慧城市快速擴容的同時,關于發展模式的問題也被廣泛探討。在我國,一提起智慧城市,人們往往會聯想起物聯網、云計算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但在歐洲智慧城市相關專家看來,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僅是科技。
“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意味著不僅僅要把技術看作是人類社會的先進手段,還要通過技術讓人類社會發展得更加智慧。技術作為手段和工具,為的是達成人類社會建設和發展的目標,但手段本身不能作為目的。”歐洲智慧城市項目協調員莫羅·埃斯波西托指出。
要實現上述多樣化的智慧城市的建設,顯然不能僅僅依靠技術手段,而是需要市民的參與。據了解,意大利北部的布雷西亞市的智慧城市設計,科技部分只占33%,更多的是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交流。
事實上,智慧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硬件”意義上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個“軟件”層面的城市,通過市民的參與,共同制定成立管理的政策。
智慧城市帶來的改變不僅限于理念范疇,它將使城市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換方式、公共服務、政府決策、市政管理、社會民生等方面產生巨大和深遠的變革,其關鍵在于高效政府服務體系即智慧政府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