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未來城市的期待是什么?輕輕松松找到最快捷的上下班路線?免受排隊之苦在家就能通過手機看醫生?或者夢想有一款神奇的停車指引APP告知停車位?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熱潮的推進,在不久的將來,這些都有望成為現實。
目前我國智慧城市的規劃數目已超過全世界規劃數目的總和,達到數百個。而11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司長在深圳高交會上的講話又將這個市場藍圖變得更加直觀具體。他表示,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全球市場預估在未來大概有40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中國估計將有4萬億元人民幣市場規模。
這看上去是誰都不想錯過的蛋糕,但從國內正式提出,三年過去了,智慧城市到底發展得怎么樣? 從諸多觀點總結來看,智慧城市延續了原有的數字城市、信息化城市,加入了更多的技術,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大量應用。但從各地的發展來看,似乎又面臨著幾個問題:一是沒有統一的規劃,二是建設盲目性強,導致建設規劃相似,三是管理無序,四是發展參差不齊。 很多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主要集中在交通、旅游等行業垂直領域,玩家不多,各自推進的效果也較為緩慢,有點“紙上談兵”的尷尬。
“現在智慧城市更多的是在垂直領域的應用,對于人感受不到,感受得少,可能現在有些城市感受得多一點的就是一卡通,一張卡什么事情都可以辦了,移動支付拿著手機就把很多事辦了。”在高交會上,中興通訊副總裁徐明向筆者分享了這樣的一個觀點:智慧城市是一個城市管理的新形態,應該有更多的互聯網公司加入進來。 他認為,智慧城市背后的大數據平臺實際上就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上面可以聚集無數的互聯網公司,只要開一個數據口,就能開發出無數有意思的應用,而這些應用是能抓取用戶黏度的關鍵。
在過去,有這么一群互聯網公司的發展靠著的是阿里巴巴,靠著的是騰訊,但未來肯定有一群人是跟著智慧城市的,為什么?因為其他地方沒有這么全、這么好的數據,互聯網公司利用這些數據做應用的時候會讓人覺得有價值,然后有人來付費,它的構建是非常豐富的商業模式。 徐明說,雖然中興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但未來不排除會做更多IT服務提供商的工作,利用手上的虛擬運營商牌照,還有支付牌照,探索更多面向消費者市場的商業模式。中興在智慧城市上的規劃是,希望能維持在20%以上的戰略格局占有率。 不過,且不說互聯網企業能不能成為攪動市場的“鯰魚”,至少在那之前,筆者認為還需要跨過幾道門檻。 比如說標準的缺失,智慧城市孤島林立,有人戲謔說像是烏托邦下的空想。
從大的方面來說,現階段智慧城市的發展正處于第一階段中的探索期,特別是由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地方政府及相關信息化主管部門都在推進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沒有統一的規劃指導和標準支撐,往往會造成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 舉個例子,讓一個地市級的各單位有一個統一的后臺數據處理中心,僅僅這樣一個部署,在很多地方都難以展開。
從小的方面來說,智慧城市中的家庭方案也由于不同的標準設定而難以大規模突進。 這就像“雞同鴨講”,因為空調是這家公司生產的,冰箱是那個生產的,一個說的是湖南話,一個說的是江蘇話,聽不懂。“不過一個好的趨勢是現在有很多的聯盟把它統一了。上面有智能的模塊嵌進去了,它能動起來,社交網絡在一起物聯起來了。”對于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徐明顯得頗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