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智慧城市有風險,其中之一就是防止智慧城市成為新一輪政績工程,造成資本浪費。另外,他還表示,智慧城市建設須得考慮中國國情,中國互聯網優勢遠超歐洲日本,中國智慧城市應該旨在方便居民生活,滿足市場化需求。
2008年之后,在中國政府的重視下,智慧城市概念蓬勃發展。截至目前,我國已有400多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外,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也開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
李鐵表示,中國整個智慧城市剛剛起步,大家不要對智慧城市寄予太高厚望,世界上對智慧城市概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而即使是歐美國家或者日本,也只有幾個樣板城市,并不全面。
早在21世紀初,歐洲就開始了智慧城市的實踐。2000 年英國南安普頓市啟動了智能卡項目,自此歐洲智慧城市建設的序幕正式拉開。此后,歐洲各國相繼開始建設智慧城市,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
德國的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一般多集中在節能、環保、交通等領域;迪比克是為了節約能耗,斯德哥爾摩是為了緩解交通,而哥本哈根則是為了降低排放。這些歐洲國家的智慧城市概念圍繞的核心幾乎都是節能和低碳。
李鐵認為,歐洲和日本模式的核心更多是在通過信息技術、智慧方式來節省能源和實現低碳。而在這一點上,中國對于能源的緊迫性遠遠不及歐洲日本,因此中國智慧城市的內涵和歐洲日本不一樣。他認為,中國互聯網優勢遠超歐洲日本,中國智慧城市應該旨在方便居民生活,滿足市場化需求。
李鐵提醒道,智慧城市有風險,其中之一就是防止智慧城市成為新一輪政績工程,造成資本浪費,須得考慮中國國情。
李鐵表示,這些年經濟高速增長,政府搞了大量的工程,“可是我們自己有沒有這種需求?舉一個例子,你的家庭消費,比如說你的水費、電費、餐飲消費是復雜、繁瑣還是簡單?我想互聯網能夠解決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