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自IBM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戰略,2010年6月2日,在世博會期間,彭明盛發表“從城市開始構建智慧的地球”的演講,確定了智慧地球開始于“smartcity”,其真實含義是“使城市更智慧”,“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內涵剛好符合快速成長的中國城市對未來發展理念的追求,恰逢中國各地正在構思“十二五規劃”,一石激起千層浪,“智慧城市”的理念成為中國諸多地方政府未來執政綱領的“核心指導思想”!“智慧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政府文件和企業策略里以不同版本生動演繹并生根、發芽。那么,智慧城市距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伴隨著新一代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打造一個智能化、信息化的智慧城市成為社會發展新的追求。智慧城市會提供高超的管理技能和精細的服務。當我們上班出門前,按一下手機,小汽車自動從車庫行駛至家門前接你上班,路況實時顯示在導航圖上;若身體略有不適,血壓、心率等指標自動傳送給私人醫生,不用去醫院,處方回復到了郵箱,并提醒應該注意的事項。這是未來的“智慧”生活。
智慧城市概念落地 從試點走向普及
2008年,國家提出打造智慧城市概念,各地掀起新一輪城市化重點工程的建設。到目前全國已經有400多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東、中、西部地區,約為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總數的六成。這意味著智慧城市的建設已經從概念走向落地,從試點走向普及。
全國政協委員、神州數碼董事局主席郭為是智慧城市概念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他認為,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智慧化是繼工業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特別是智慧城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具有引領作用。
新型城鎮化是未來十年以至更長一段時間內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解決幾個重要問題:由以土地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由擴大城市面積和數量向提升城市質量轉變;由條塊分割的城市管理模式向共享協同轉變;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而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融合,大大增強了政府及相關機構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降低了服務成本,使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可能。
為推動智慧城市的到來,住建部于2013年在全國193個城市的區、縣、鎮開展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希望通過3—5年,對其進行再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由低分到高分授予一星、二星和三星。
在此政策引導下,全國各地“智慧城市”紛紛登場亮相。由于各城市的側重點不同,加之城市大小不一,組織方式不同,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呈現出了不同的智慧系統,可謂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在國內,沈陽重點推動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杭州建設綠色宜居之城;重慶建人文健康之城;天津建國際信息化港口;北京建世界城市;寧波強化“智慧港口”的建設;重點推進港口物流產業鏈和智慧貿易產業鏈的發展;上海把智慧城市的建設作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深圳將建設“智慧深圳”作為推進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突破口,已被有關部委批準為國家“三網融合”試點城市,組建了華南地區的物聯網感知認證中心。
在國外,美國注重用信息技術促進國家的經濟繁榮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英國主要運用科技的手段來健全民主與法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日本主要利用智能化技術幫助改善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使人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節拍。新加坡力圖通過包括物聯網在內的信息技術,將新加坡建設為國際上四通八達的“連城”。
有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建設將拉動1萬億元規模的設備投資。
智慧交通雛形初現 “智慧”城市尚未真正實現
“智慧城市”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智慧城市專家、神州數碼工程院院長謝耘表示,智慧城市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基本單元,智慧交通在一些城市雛形初具。通過電視,人們已較熟悉智慧交通的初級形式。
當你走進廣州、深圳統一建設的公共網絡管理平臺,可在大屏幕上看到各條道路上車輛行駛的實況,人群行為的動態,還能查詢任意歷史時刻的記錄。這就是路途監控攝像提供的素材。
公共網絡管理平臺的負責人透露,在廣州、深圳這2個城市的統一公共管理平臺上,安放的視頻監控點達28萬個之多,位列全國城市公共平臺之最。
這28萬個監控點是怎樣把視線之外的情景傳送到眼前屏幕上的?并沒有人們見到的那么簡單輕松。
28萬個視頻監控裝置里有5.8個監控頭,監控頭中設置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如同人的眼睛、鼻子、耳朵,接觸光、氣味、聲音等不同的信息后,再把不同信息進行轉換傳輸,最后把各種信號又轉換成光信號,顯示在屏幕上。于是,你才能見到眼前的這一幕幕交通實況。
然而,這僅僅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公共管理初級子系統。智慧城市,至少還包含電力調度監控管理系統、通信資源管理系統、電視設施監控管理系統、供水監控管理系統、排水監控管理系統、供熱供氣監控管理系統、環境污染監控系統、氣象監控系統、衛生防疫監控管理系統、城市建筑安全監控系統等最基本的系統。
智慧城市建設非輕而易舉之事。在市政應急指揮方面,消防集中監控管理系統、民防設施監控管理系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政府市民求助中心系統等,無疑也是智慧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單元。若從由上而下的行政角度看,智慧城市從城市整體到區、縣、鎮、社區,可進行組網;若從行業角度看,有交通、通信、電力、燃氣、熱力、醫療、教育等等。縱向的行政和行業的橫向網絡交錯編織,而且各地、各行業技術手段和方法不同,還需要有統一的接口對接,方能形成智慧城市網絡的巨系統。這種網絡最終與每一個家庭和個人暢通相連,才能實現真正的智慧管理和生活。
可想而知,智慧城市系統有多復雜,技術難度有多大,距離我們就有多遠。人們眼下所見所聞,僅僅是智慧城市的局部發展或行業的第一步。
“智慧”建設巨大而復雜 不可一蹴而就
智慧城市的美麗景象,讓我們憧憬,引領我們前行。但近幾年,專家們發現,由于缺乏頂層設計,智慧城市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盡如人意之處。有些地區思路不清,盲目建設,有的甚至出現了網絡安全隱患,整體上繁榮但雜亂無章。
“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大系統,需要構建一個個模塊,由模塊連接為一個個子系統,并一層一層升級聯網,不可一蹴而就。只有當模塊、子系統構建完善后,并實現互通互聯,參與者能進行和諧高效的協作,才能達到智慧城市的終極目標。”工信部電子元器件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源生指出。
需要建立以城市映像為基礎的城市管理系統,才能實現智慧城市的建設。他認為,現在需要打破過去傳統的城市信息化建設模式,重新進行頂層設計,以虛擬空間構筑城市映像,并在其基礎上開發針對個人需求的各種應用,將是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
郭為則提出,智慧城市建設應突出自身特色,不能千篇一律,每一個智慧城市都應具有獨特個性和側重點,能夠支持城市發展目標和更好發揮城市特色。
為推進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2014年年8月29日,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等8部委聯合發出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發展的指導意見》。
《意見》要求,智慧城市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和完善政府引導,統籌物質、信息和智力資源,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體系智能化建設,積極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強化網絡安全保障,有效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進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