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常州智慧城市發展規劃(2012-2016年)》(以下簡稱《智慧城市規劃》),常州的智慧城市建設將依托四庫四平臺,發展六大智能產業,實施八大應用工程,最終實現社會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裝備制造智能化、智能技術產業化的四化目標,為城市經濟轉型發展打造硬實力。
依托常州市信息化建設水平,發展智慧常州明確把社會應用和產業發展作為兩條主線。常州“智慧城市”將結合產業基礎,緊抓“智慧城市”建設機遇,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智慧化應用、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加快發展為主線,以用促產,以產帶用,產用結合,實現社會應用智慧化、產業升級智能化。規避區域同質化競爭,結合常州產業基礎和省政府對常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定位,以“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材料、智能裝備、智能產品和智能系統”為方向,大力發展“智能電網、智能軌道交通、智能農業裝備、智能工程機械、智能基礎裝備和智能機器人”等特色產業,打造“智能制造裝備名城”。踐行信息化惠民,應用服務于民生。這樣的目標不但規定了智慧常州的發展方向,同時對于智慧常州的主要應用領域進行了合理規劃。
從產業基礎來看,結合常州產業基礎和江蘇省政府對常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定位,《智慧城市規劃》確定了常州“智慧城市”發展的六大重點產業,明確了各項產業發展的主要內容和路徑。
智慧常州在智能產業領域,以提高裝備智能化水平和優化工藝流程為重點,實現優勢裝備制造產業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制造技術相融合,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獲得提升。以應用為先導,以示范工程為依托,堅持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形成融技術研發、生產制造、產業化應用于一體的物聯網產業體系。發展一批面向政務應用、文化創意、醫療衛生、食品安全、中小企業等領域的云計算服務示范應用,培育一批本地云計算配套企業,初步形成本地云計算產業鏈。形成相對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軟件開發應用水平明顯增強,培育一批龍頭企業,軟件開發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此外,依托常州市的信息化現有資源和基礎,圍繞“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智慧城市規劃》提出了覆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八大重點工程。
在政府智慧服務層面,深入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加強政府門戶網站群建設,健全市民卡的政府公共服務載體功能,加快國家稅網上辦稅服務,實現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化;在社會智慧服務層面,建設無線城市,完善金保系統,促進農業農村信息化,推進數字檔案查詢、食品藥品追溯、智慧物價、虛擬養老等信息惠民工程,滿足信息化發展成果惠及全民的客觀需求。
通過城市可視化運行管理、綜合管理、交通出行管理、社會綜合管理的智能化應用,實現城市公共安全、交通運輸、生態環境等各領域的智能響應和運行。集約化建設城鄉社區綜合管理和服務信息化平臺,積極推進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聯網技術,構建信息共享、服務便捷的全新智能社區形態。建設完善智慧城市應急指揮管理系統,加強對流動人口、重點人員、特殊人員的服務管理,綜合利用各類公共視頻資源,創造宜居城市。建立實用共享的區域智能衛生信息系統,加快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的全覆蓋進程,構建“智能衛生、健康市民”的衛生智能化體系。整合各方教育資源,推進“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構建和推廣終身教育服務平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教育和培訓的學習需求。整合常州旅游“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資源,在旅游體驗、行業管理、智能景區、電子商務等方面廣泛應用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的信息技術,開拓常州旅游服務業的新局面。大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培育一大批創新持續化、業務協同化、生產智能化、制造綠色化和商務智慧化的智慧企業,全面提升常州地區工業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地方政府要求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提供統一公共服務平臺的需求,往往與條線設置不同技術標準、建立異構系統的要求相沖突。由于國家層面缺乏統籌,各條線分散的、孤立的技術標準和系統,還在通過各種形式不斷地向下推廣,給地方信息資源整合、網絡系統整合工作帶來極大困難。政務信息資源存在著多頭重復采集、部門分散管理、數據正誤不一、利用效率較低和“信息孤島”等現象。“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信息孤島、信息煙囪等現象導致了政府信息系統繁多,直接加重了基層的工作負擔,造成了基層干部、精力的極大浪費,這對于改進政府對社會的服務職能是非常不利的。
在實現智慧常州服務型社會中,常州市創造性的提出“四庫四平臺”建設。其中,“四庫”即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宏觀經濟信息數據庫四大基礎數據庫,“四平臺”即云計算平臺、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平臺、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平臺、信息安全平臺四大基礎平臺,“四庫四平臺”建設是強化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務協同,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衛生、教育、文化、人口等領域的公共信息服務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必要基礎。
在云計算領域,常州市還分別與移動、聯通、廣電簽訂共建智慧城市和云計算中心的協議,依托各運營商豐富的基礎資源和運營經驗,建設了三大云計算中心。同時,由于云計算技術的日趨成熟和云概念的不斷深化,許多民營資本也十分看好云計算產業,紛紛投資建設云計算服務中心。這些云中心除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外,均可辟出資源為政務項目提供存儲、應用等硬件資源服務,成為政務業務的云服務商。通過服務商建設、政府租用的模式,大大節約了財政建設投入。目前,多家政府網站、計生、教育、公交等單位業務系統已經遷移落地三大云計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