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辦公樓,四川峻鑫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志剛一下午都纏著工作人員詢問。這位以采礦起家的老板想弄明白:如果要在“石墨烯熱”中分一杯羹,他的錢該往哪兒扔?
這一幕,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熟悉。10年前“多晶硅熱”也是這樣——熱情似火的投資者一擁而上,新工廠紛紛涌現,最終卻逃不過產能過剩的尷尬。
目前“產能多而應用少”的石墨烯產業,該如何避免多晶硅故事的“重演”?
多晶硅的教訓
一擁而上,風光短暫迅速過剩
時間回到2001年,我國第一條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在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產。那時的多晶硅,和如今的石墨烯一樣引人矚目:多晶硅特別是高純度多晶硅,被視作電子工業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基礎原料,被視為能給光伏產業“帶來革命性變革”。
多晶硅最高每噸350萬元的價格,刺激了資本熱情。一位業內人士回憶,那時作為鼓勵類產業,各市州都在上馬多晶硅項目,基本都集中在材料制備——豐富的硅礦資源及廉價水電,讓川企在多晶硅上游具備優勢。
2008年,我省在建、建成項目產能達5萬噸,建成產能已占全國一半。
2009年,國務院將多晶硅定位為產能過剩行業之一。歐盟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征收反傾銷稅,多晶硅價格“跳水”。
如今,多晶硅每噸14萬元,僅為高峰期的4%。省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從7家減少到2家。
石墨烯的預防
引導市場,投資過熱應有預警
石墨烯“重演”多晶硅故事,并非杞人憂天。目前全國石墨烯產能逾7000噸,而實際產量僅約100噸。
“市場不缺錢,就缺好項目。”盛毅表示,如無干預,投資完全可能大量涌入技術相對成熟且門檻較低的制備行業,加劇目前“產能多而應用少”局面。
政府應發揮好引導作用。要提前預警,預防石墨烯行業在技術門檻低、產業化相對成熟的領域過多投入。有專家表示,可通過行政審批、土地要素供給等行政手段,加強石墨烯產業向優勢地區布局,限制“遍地開花”。
盛毅則認為,政府調控應以尊重市場主體作用為前提。“資本進入開放市場,一味攔是攔不住的。”
近日,江蘇省發布《石墨烯制備及主要應用技術專利預警分析報告》,對技術專利“扎堆”情況向市場提出預警。盛毅認為政府可委托專業機構,加強市場監測。當市場傳遞出過剩信號時,及時向企業和社會告知;同時通過產業政策,如相關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等方式,引導企業參與投資應用端,盡可能減小市場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