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深耕飼料產業的通威股份,如今也開始垂涎光伏產業鏈。
4月15日晚間,通威股份發布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擬作價49.84億元向控股股東通威集團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合肥通威100%股權,并擬以詢價的方式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30億元,用于合肥通威二期2.3GW高效晶硅電池片項目,以及補充合肥通威流動資金。
這并不是通威股份首次布局光伏業務。早在今年2月,通威股份便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將通威集團旗下多晶硅生產及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兩大業務板塊的資產納入麾下。
作為老牌飼料企業,通威股份頻頻發力光伏,“漁業+光伏”雙主業引人注目,但這并不能抹去漁光互補剛剛起步、阻力重重的行業境況。
2015年11月,通威股份定增23億元投資光伏發電產業的方案被證監會否決。據證監會文件指出,通威股份的“漁光一體”商業模式披露不清晰、不完備,持續盈利能力存疑。“本次重組方案可以視為通威股份的二次定增方案。”一位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完善光伏產業鏈
公告顯示,合肥通威主要從事光伏行業晶硅電池片及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目前擁有超過2GW的多晶硅電池產能及350MW組件生產能力。
2015年,合肥通威啟動了成都雙流基地一期1GW高效晶硅電池新建項目,該項目預計將在2016年9月投產。投產以后,合肥通威晶硅電池產能將迅速超過3GW,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硅電池生產企業之一。
而本次募集的配套資金則將用于合肥通威廠務設施和廠房等的裝修改造。“公司將采用PERC多晶高效晶硅電池技術,新建20條PER電池生產線及輔助生產設備,生產多晶硅高效電池。”通威股份方面表示。
本次重組方案如若通過,則意味著通威集團旗下晶硅電池產業也將被注入上市公司,通威股份將形成涵蓋上游多晶硅、中游晶硅電池及組件、下游光伏電站投資運營在內的光伏產業鏈運營模式。
“該運營模式從邏輯上看不出不成立的理由。如果全產業鏈的成本控制不輸別人,理論上總體利潤可實現最大化。”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產業研究員紅煒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同的企業去從事該運營模式,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不過從通威集團過往對規模資本的運作來看,成功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
“立體漁業+光伏鏈條”模式待考
通威股份轉向光伏產業并非事出無因。
盡管目前我國漁業經濟仍處于較快發展狀態,但綜觀2015年,整個水產品市場價格低迷,并且持續波動。養殖環境的惡化亦導致病害損失連年走高,飼料成本近年來只漲不跌。小型飼料企業紛紛倒閉的同時,大型飼料企業也開始面臨轉型的選擇。
而通過重組打造光伏全產業鏈運營模式,通威股份方面表示,將充分發揮“農戶資源”和“光伏行業資源”的協同效應,以“漁光一體”、“農戶等屋頂電站”等光伏發電項目為載體,大力推行規?;⒓s化、智能化的綠色立體漁業經濟。
事實上,早自2015年兩會期間,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便提出,要讓光伏走近漁業,提速“漁光一體化”。在他看來,“漁光互補”的優勢在于,既能充分利用空間、節約土地資源,又能利用光伏電站調節養殖環境,還能優化地區能源結構、改善環境,并提高單位魚塘產量、增產增收。
深究而言,劉漢元的考慮建立在通威集團的資源基礎上。據了解,從全國范圍而言,國內可供光伏利用的精養池塘面積達4500萬畝,可支撐全國1500GW的光伏電站總體規模,其中通威集團所占份額超過25%。而目前,“漁光一體”已使得單畝利潤比單純水產養殖提高了5倍至10倍。
然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同樣了解到,潮濕環境是電子設備最大的不利因素。水氣及鹽霧對組件的危害極大。傳統的光伏電池組件由于EVA材料無法100%絕緣,在潮濕環境下,水氣可能進入組件內部,使電池組件功率急劇衰減,減少發電量。而逆變器吸入鹽霧顆粒及水氣后,也將降低器件的絕緣能力及連接面的導電能力,導致產品失效。
“‘魚塘+光伏’模式是可以操作的,不過單個規模不會很大。此外未來維護運營的成本不確定。”業內觀察人士韓啟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畢竟是新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