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能源革命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近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指導,鹽城市人民政府與遠景科技集團共同發起的“2018鹽城綠色智慧能源會議”在江蘇鹽城舉辦。會上,與會嘉賓紛紛表示,通過智慧能源帶動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新能源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綠色智慧能源產業發展,是能源生產消費革命的內在要求,也是綠色智慧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能源產業“風光無限”
在江蘇東臺沿海一望無際的灘涂上,高高的塔筒頂著3支巨大的白色葉片,“站”在波濤洶涌的海浪之上,陣陣海風吹過,葉片悠然地旋轉。風車下,成片的藍紫色太陽能電池板熠熠生輝。電池板下,數千畝魚塘里還養殖著數不盡的魚蝦。
“我們的光伏發電項目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灘涂風光電
前幾天,學校布置了一項尋找改革開放前老照片的任務。我給兒子拿出了一張家父與工友拍于45年前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他們穿著石油工人特有豎條黑棉襖,坐在桌子前看著書,自信篤定,有鮮明的行業自豪感。
六十多年前,為了安全起見,中國石化企業大多都是建立在偏遠山區,條件非常艱苦。建國初期,我國煉油工業曾被人稱為“小茶壺式”的工業,加工能力小,成品油質量差。父親工作的單位就坐落在洛陽郊區的一個小山坳里,多項追趕國外先進煉油技術的工作在這里起步并推廣到全國。經過幾代石化人的努力,我國在石油煉制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目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成品油出口國,在全球能源領域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小汽車進入中國千家萬戶后,中國對原油的需求巨增,國產原油越來越不能滿足需求,只能大量進口。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7年,國內原油產量為19151萬噸,而中國進口原油達到41957萬噸,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中國原油的進口之路并不平坦。
從世界范圍看,目前全球可增加供應的原油都是以重質、中高含硫油為主的較劣質油,買家并沒有太多選擇空間。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科技委顧問曹湘洪在2013年就指出“世界原油市場就像一桌菜,有人把好吃的菜都吃得差不多了,后來入席的人只能湊合著吃。”而我國大慶、勝利、遼河等油田已進入開發后期,油品質量也變差。
原油品質差,隨之而來就是煉制過程難度大、收率低、成本高。這對中國石化煉制行業而言,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巨大挑戰,只能不斷地加大科研與技術創新,努力生產高品質的成品油,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兩天,海灣石油在廣州三元里加油站以低于市場價每升兩元錢左右的價格促銷汽油。一時間,既引得當地民眾蜂擁排隊辦卡加油,也引得網上各種大小 V們開啟聲討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活動,仿佛“洋油”是活菩薩。
遠的案例,因樂凱膠卷的存在而無法在中國高價銷售的柯達膠卷;近的案例,因華為和OPPO等一大批國產手機的存在讓“蘋果”和“三星”無法稱霸中國。同樣,假若沒有了中國石化煉制工業的強大生產能力,“洋油”在中國一定會很快從“活菩薩”變臉成“吸血鬼”。
這些案例都表明,在貿易戰中,特別是中美貿易戰逐步升級的過程,只有堅定地支持自己的民族工業,少漲外人的威風,把國家的能源安全穩穩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正事。(科技部人才中心 段黎萍)
產業基地,屬于國家政策鼓勵并扶持的并網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中節能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華東區綜合管理中心負責人羅朝中表示,該項目裝機規模為78.8兆瓦,利用灘涂2800畝,漁業養殖1200畝。項目運營以來,創新性地把光電、養殖兩個產業巧妙組合,形成了上有光伏發電、下有水產養殖的產業景觀。
羅朝中透露,該項目每年平均上網電量約為1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6萬噸,減少碳粉塵排放量2.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0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1500噸。
“這是我們推廣‘新能源+’商用模式的一個縮影。”鹽城市發改委能源處處長叢洪深介紹說,鹽城是江蘇省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濕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海洋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沿海及近海70米高度風速超過7米/秒,有著超10000兆瓦的可開發“風光資源”,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風電基地之一。“借助‘風電和光伏+’綜合利用模式,不僅可以很好地構建國家級新能源產業基地,一些創新的開發利用模式還能不斷拉長新能源產業鏈條。”叢洪深說。
“歷經‘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到高、從內到外’等發展階段后,鹽城海上風電產業發展風生水起。”鹽城市委書記戴源介紹說,目前全市共建成海上風電項目6個,總裝機容量111.25萬千瓦,核準在建的有5個,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預計到今年底,鹽城海上風電規模將達到150萬千瓦,居全國所有城市首位。到2020年,鹽城新能源裝機容量達1100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容量750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達320萬千瓦。
智能促進綠色發展
“新能源產業要想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必須擁有更智慧的大腦。”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吳新雄表示,當前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調整,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智能、智慧、共建、共享的能源新模式新業態必將深刻改變傳統的能源生產與消費方式。
國內許多風電巨頭“聞風而動”。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率先邁開了這一步,在江蘇實施了首個集風電、光伏、儲能、智慧能源管理等技術為一體的智能微電網示范項目。據了解,該項目總容量2.196兆瓦,包含一臺2.0兆瓦風機、一臺100千瓦風機和一臺96千瓦光伏發電機,配有鉛碳蓄電池以及金風科技自主研發的能效管理系統。
“智能微電網是分布式能源最有效的技術集成方式,它可以將分布式電源、儲能系統、負荷特性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能量管理系統增強與電網的互動,也可對用戶的用電負荷實時監控,根據用戶實時用電負荷情況,通過能效管理系統,指導科學用電,智能自主調節發電設備和輸變電設備,從而提升用戶電能質量和用電效率。”金風科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如今該項目年發電量為440萬千瓦時,所發電量供應園區企業使用,自用率達95%,為企業平均每年節約電費支出48.52萬元。
綠色智慧能源產業發展,不僅企業營利,農民也因此而獲增收。家住東臺市弶港鎮的朱小剛,如今在家做飯用的電都取自于樓頂“微型發電廠”。朱小剛告訴記者,兩年前他投資了7.8萬元在家樓頂上裝了藍色電池板,裝機容量12千瓦,在自給自足的同時,余電上網每月還能賺1300元。
遠景集團創始人、CEO張雷認為, 全球正在經歷整個能源系統的變革,一個碎片化的能源系統開始加速形成。“碎片化本質就是因為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達到高度經濟性。”張雷透露,遠景能源未來將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和智能傳感等技術,積極構建全球智慧能源藍圖,推動傳統能源領域的智慧變革。
轉型發展面臨挑戰
《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已由2015年的12.1%增長至2017年的13.8%。未來3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預計仍將保持增長態勢。為突出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的要求,《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也增加了一個關鍵性原則,即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對此,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韓水表示,《規劃》在電源結構優化的過程中優先布局清潔能源,在考慮電力電量平衡的時候,首先平衡水電、風電、光伏和核電。
不可否認,新能源產業發展仍存在諸多短板,遇到了一些難題。一方面,補貼缺口持續擴大,直接影響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累計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缺口總計達1127億元,且呈逐年擴大趨勢,目前已超1200億元。
另一方面,棄風、棄光問題突出,產能過剩存在隱患。盡管通過多方努力,2017年棄光率下降至6%,但個別地方仍十分嚴重,比如甘肅、新疆棄光率分別達20%和22%。同時,國內光伏發電市場高速增長,光伏制造企業紛紛擴大產能,光伏制造產能過剩、產品和電站建設質量問題也有顯現。
“東部是我國能源主要負荷區,東部能源發展也是中國能源轉型的關鍵步驟。”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杜祥琬認為,目前中東部的電力能源以自給為主,西電東送為輔,但東部一些諸如上海、杭州之類的大城市,用電仍以外來電為主,其中煤電占比居高不下。這表明,我國可再生能源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杜祥琬解釋說,世界電力系統未來將會呈現四個特征,即非化石電力高占比、集中式和分布式結合、多能互補、儲能和智能控制相結合。“隨著政府相關部門的規劃與推進,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和煤電占比下降是必然的。”杜祥琬認為,高質量、高比例發展非石化能源是我國乃至全球能源轉型的方向,是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制高點。根據《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到203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比將提高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