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迎來“大考”
或許很多年以后,中國光伏人仍然會記得2018年的六一兒童節,這一天,一份引發行業巨震的政策出臺,其影響可能不亞于2011年-2013年的歐美光伏“雙反”。
6月1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刊發了由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聯合發布的《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因落款時間為5月31日,又被業內稱為“531新政”),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的措施,例如2018年在國家下文前各地不得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今年只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降低光伏電站標桿電價和分布式光伏的補貼標準等。
普通電站今年不再安排指標,而分布式光伏在一季度就已經完成裝機量768.5萬千瓦,余留的“帶補貼”分布式指標已非常少。這道“斷奶令”,讓許多剛剛忙完SNEC上海光伏展的業內人士,又迎來了一個不眠夜。
近年來,在補貼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光伏行業出現了爆發式增長,新增裝機連續5年全球第一,累計裝機規模連續3年位全球第一。而與此同時,財政補貼缺口不斷擴大。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程晨璐曾透露,根據財政部的統計,截至2017年底,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已達到1000億元。
近年來國家持續下調光伏上網電價,因此對于補貼逐步退坡,行業已有心理預期,只是沒想到來得如此迅猛。
有業內專家分析,“531”新政后,中國光伏業將真正由政策回歸市場,走向“成年”。
將引發行業洗牌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和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負責人就《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答記者問時表示,積極鼓勵不需國家補貼項目。對于不需要中央財政補貼的光伏發電項目,地方可根據接網消納條件和相關要求自行安排建設。
業內專家認為,“531”新政將引發新一輪行業大洗牌。技術先進、發展質量高、控成本能力強的企業,有望覓得發展機遇。而技術含量低、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企業,則不得不竭力求存。
“比較差的企業會倒下去,強的企業可能會更強。企業不能一直靠補貼成長,最終肯定是要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來提高競爭力。”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中國網財經表示,“較快退出補貼,對光伏行業來說,短期是負面影響, 但中長期很可能是利好。”
北京先見能源咨詢有限公司技術標準部副總經理王淑娟認為,雖然政策如此嚴厲,但國內、國外市場屬于那些高效、穩健的企業,這些企業下半年的日子雖然不好,但并不會很差。
王淑娟表示,全球硅片、電池片、組件70%~90%的產品來自于中國,50%以上的逆變器來自中國,要從全球市場來看中國光伏企業。國內市場雖然不及預期,但國外市場依然不錯。
業界呼吁新政能有緩沖期
“531”新政出臺以后,光伏企業和各地行業協會積極奔走、發聲,期望主管部門能夠給予一些緩沖余地。
據證券時報報道,6月3日,通威集團、陽光電源等11家光伏企業的大佬聯名致信新華社,建議給予已經合法批準開建的光伏項目一定的緩沖期,訴請政府相關部門聽取行業意見。
新政出臺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以及陜西、湖北、廣東等地的地方行業協會都第一時間向企業征集意見、評估影響,并積極向主管部門反饋。
6月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經向主管部門了解后,向行業傳達:已取得2017年普通地面光伏電站指標的項目,在今年6月30號前并網的,仍執行2017年標桿電價。除此之外,“531”新政尚無其他“松動”。
6月6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組織包括協會理事長、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協會副理事長、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長劉漢元,協會副理事長、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協會副理事長、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及協會副理事長、阿特斯陽光電力副總裁熊海波等企業家赴國家能源局,反映和匯報新政出臺對行業的影響并提出有關建議。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李創軍與企業家代表進行了座談,介紹了文件出臺的相關背景及今后一個時期能源局在光伏方面擬開展的工作。李創軍表示,光伏是未來能源變革的主力軍,能源局發展中國光伏行業的決心沒有動搖,愿意與企業一道,為促進中國光伏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