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各地暫不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2018年分布式光伏發展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規模。新投運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統一降低0.05元;“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分布式項目,補貼標準降低0.05元,至每千瓦時0.32元(含稅)。
總的來說,光伏發電要控制量,降低補貼。新政毫不意外的在光伏行業內掀起軒然大波,首先有行業專家第一時間發文質疑。6月2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副主任王斯成致函光伏專委會,稱“光伏531調整新政”將使光伏制造業崩潰,損失超萬億 ,250萬人就業受影響。
而后的6月3日,包括通威集團劉漢元、陽光電源曹仁賢等在內的11位光伏企業家致信新華社,發表了“關于企業家對三部委出臺531光伏新政的緊急訴求”聯名信。在聯名信內容里,光伏人強烈建議給予已經合法批準開建的項目一定的緩沖期。大家完全理解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壓力,愿意與國家相關部門共同來承擔,但只是希望變革不要太激烈,怕行業承受不了,一下陷入困境,這樣對行業會是一個很大打擊,同時,也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多聽聽行業意見,決不能出現一切而且違背以前文件精神的新政策。
OFweek產業研究院認為,盡管目前光伏產業界各方都在積極應對,尋找政策緩沖的可能性,但從本次“531新政”的出臺時間和方式來看,監管層面對光伏產業“急剎車”方式的處理,并非是“征求意見”式的,而是一錘定音。某些細節部分(比如分布式光伏10GW指標,具體裝機類型的比例)可以再尋求細則文件的出臺,但從大的方向層面,此次光伏新政的落實和執行不可逆轉。
縱觀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兩頭在外,在夾縫中艱難求生存,到國內市場的逐步打開,標桿電價的出臺到逐步完善,中國光伏產業不管是制造端還是應用端,都在短短時間內占據了行業的領先位置。不可否認眾多光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其中的卓越貢獻。因此當監管部門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對待這一產業的時候,企業有理由感到沮喪。在這個時間節點,光伏企業可以據理力爭,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但另一方面,光伏產業最終的走向是要與傳統能源直接競爭,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無一不例外。以中國光伏產業目前“燥熱”的市場行情,監管部門提前潑盆冷水也未嘗不是好事。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不管是哪一環節的企業,從戰略層面來考量,在“無補貼”時代提前到來的新周期,企業更應該從自身情況出發,打造核心競爭力。過往那種任何企業都可以跨界,在下游應用端大舉布局,靠補貼維持高利潤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