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料到,前幾年經歷過瘋狂擴張、行業危機、大批企業倒閉的光伏產業,在安徽合肥能這么快重新站起來,并且“硬起來”。
“我市光伏產業鏈不斷完善,形成玻璃基板-電池片-組件-逆變器-儲能電池-發電工程等較完整產業鏈,集聚各類企業近百戶,其中規上光伏企業26戶,世界級光伏產業集群初具雛形。2013年至2015年,合肥光伏及新能源產業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分別實現產值142.76、246.81、309.27億元,增加值年均增長35.5%,2016年產值突破400億元,躍居全國光伏行業前列。”合肥市經信委電力處副處長郭梅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尤其是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要素和資金在合肥布局,合肥光伏產業進入一個新進程。
從應用切入
日前,中電聯發布的《2017年1月份—8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顯示,今年1—8月份,全國新增光伏發電比上年同期多投產16.49吉瓦,其中分布式光伏比去年同期增長2.9倍。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預計,分布式光伏全年將突破10吉瓦,2017年是真正意義上的居民戶用光伏爆發元年。
目前,合肥光伏產業逐步形成以晶澳太陽能、陽光電源、通威太陽能三強鼎立的局面,這三強,在國內也屈指可數。
事實上,至2011年美國開啟“雙反”調查時,合肥已有光伏產業企業40余家,產業鏈已基本完善。但是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這些企業絕大部分處于光伏產業鏈中下游,主要集中在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生產等生產制造環節,屬技術制造型,其中光伏發電系統逆變器生產技術和市場在全國領先。2012年光伏產業遭遇“寒潮”,彼時,合肥市出臺產業支持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同時出臺推廣應用政策,引導光伏企業開發國內市場,由單純依靠出口向內外兩條腿走路轉變。
“2017年1-9月,合肥市光伏電站新增發電超8.4億千瓦時,約占同期全市全社會總用電量的3.8%。截止到9月底,全市各類光伏電站累計并網發電15.5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16萬噸。今夏我市并至公網光伏電站最大發電出力達70.3萬千瓦,占我市夏季最大用電負荷的10.4%,為迎峰度夏期間電網平穩安全運行立下汗馬功勞。”郭梅說。
制造能力升級是“最大競爭力”
如果說光伏應用給了光伏產業活過來的機會,光伏產業制造能力提升就是這一產業絕地反擊的密碼。
逆變器在光伏產業鏈的地位非同一般。光伏制造業按照生產流程劃分,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環節,分別為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硅料、硅片在合肥沒有企業,我們強項是部件制造能力。”郭梅說。
“2016年光伏逆變器產量10.6GW,連續兩年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連續多年銷售量位居國內第一。公司先后承擔了20余項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主持起草了多項國家標準,是全球行業內為數極少的掌握多項自主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在此前“安徽政協江淮行”采訪中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如果將每一塊光伏組件比作小兵,那統籌所有光伏組件發電的光伏逆變器就是將軍。曹仁賢說,企業和產業的競爭一樣,必須置于全球,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
在光伏電站投資過程中,電站建設期僅有半年到1年時間,而運維期卻長達25年,運維質量的好壞和運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電站的度電成本和發電收益。憑借制造優勢,陽光電源公司向產業鏈下游應用進軍。將生產優勢擴大到服務上,是生產制造商同時也是運營維護的服務商,反過來憑借著把持終端消費市場,不斷地在向上游擴展。曹仁賢解釋說,這也是為什么整個光伏產業能夠迅速活下來的原因之一。
“幫就要幫到點子上。”合肥市經信委副主任翟新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為了提升光伏產業競爭力,2016年全市光伏產業重點企業研發及技改投入10.5億元,較上年增加56%。目前全市重點光伏企業現有發明專利451項,實用新型專利1220項,外觀設計專利135項。5戶企業列入工信部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10家企業產品獲光伏領跑者先進技術產品認證。15戶光伏企業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各1個,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1個。4家企業主持或參與4類國家標準、7類地方標準及5類行業標準制定,行業話語權不斷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