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目前全行業平均有一年半的補貼沒有拿到手,這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業發展。”在全國兩會開幕前夕,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對記者如是說。
委員提出光伏扶貧新路子
雖然面臨著補貼不到位、審批繁瑣等多重困難,我國光伏行業仍然在2015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全年發電量達到392億千瓦時,接近發電總量的7%。
去年11月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確定了節能減排的新目標,我國自身環境約束也要求新能源的快速發展。
然而近幾年里,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普遍面臨著棄光、棄風,并網不足的問題,新能源的穩定性、安全性也受到了一些質疑。
劉漢元認為,在各種新能源中,光伏發電是最有潛力的一種。他介紹,風能受環境影響大,生物質能資源有限,而我國光伏資源潛力巨大,可以在未來的能源結構中擔綱重任。
他所領導的通威集團最早以農業起家,轉型成為農業、新能源雙主業發展后,將養魚業和光伏結合,設計、發明了“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漁光一體”發展模式。
“我們國家有4500萬畝池塘,如果全部裝上光伏發電設備,就相當于1300G到1500G到裝機容量,相當于去年全年的新增裝機容量。”劉漢元說。
除了池塘,我國西部還存在大量地廣人稀的地區,也存在著許多貧困人口。劉漢元表示,西部光照資源豐富,如果在這些地方大力發展光伏電站,在解決能源問題的同時,還可以解決貧困問題。
劉漢元認為,這條產業與項目有效結合的扶貧新路子,不僅真正讓貧困戶月月有收入、年年有經濟來源,還可以真正解決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