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中,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企業—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從大數據視角解讀了現代農產品供應體系的變化:從夜光衛星數據來看,農產品流通的“大動脈”日夜通行——在“中國蔬菜之鄉”壽光,當地的蔬菜水果向批發市場集聚,然后晝夜不停地流向全國各地。農產品的供應鏈雖然物理距離變長,但中間的環節卻在減少。
▼佳格天地CEO張弓接受《焦點訪談》采訪
數據不僅揭示了現代農產品供應體系的變化,同時也被應用于生產、運輸、銷售及管理的各個環節,推動農產品供應實現質量與效率的提升。例如圍繞本次《焦點訪談》聚焦的蔬菜供給,佳格天地已構建完備的解決方案、形成大數據平臺,服務政府部門綜合監管與企業生產經營,助力提升“菜籃子”供給保障水平。
01數據助生產:科學種植,推動生產規?;藴驶?/p>
1988年,農業部提出建設“菜籃子”工程,以確保一年四季都有充足新鮮的蔬菜供應。山東壽光以開發冬暖大棚為起點,拉開了蔬菜種植及供應方式變革的序幕。
溫室大棚、無土栽培、多層種植等方式突破了季節與土地對蔬菜生產的限制。而在這些硬件設施保障供應的基礎上,數據的加入則推動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促進生產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佳格天地構建的大數據解決方案匯聚了衛星遙感、物聯網、農作物等多來源數據。
從規?;a的角度來看,經營人員可通過這些數據快速清晰地了解到大棚位置、數量、棚內作物生長狀態及產量等信息,例如通過衛星遙感快速定位大棚位置并點算數量。同時,在信息技術加持下,手機、平板等終端可與大棚內物聯網設備聯動,實現智能設施控制。這就使得經營人員能夠在不投入大量人力的情況下,高效管理更大面積的土地,促進生產規模擴大、節勞增效。
▼基于多源數據構建大棚數字化檔案
從標準化生產的角度來看,一方面是基于物聯網數據與作物數據的疊加分析,由傳統生產模式下憑經驗澆水施肥轉變為在數據指導下按作物生長需要與環境狀態定量施用水肥,滿足市場端對農產品的各類標準要求;另一方面,農事管理可以被轉移到線上,實現農事任務的在線下達及上報,既實現了標準化、規范化的生產管理,同時還為農產品溯源積累了全生產流程數據。
02數據助銷售:以銷定產,保障農戶收益
當農產品生產端在數據加持下走向規?;?、標準化,勢必會在市場中形成品牌,從而促進銷售。而數據對于農產品銷售更大的作用在于架起生產端與市場對接溝通的橋梁,推動傳統“以產定銷”模式轉向“以銷定產”。
電商的興起大幅縮短了農產品銷售鏈條,也使得數據指導銷售的作用愈發凸顯。通過對各大批發市場、銷售平臺等交易數據進行采集分析,佳格天地構建的大數據平臺可形成市場畫像,全方位呈現市場熱銷產品、市場價格、銷量、熱門產地與購買地、主要購買人群、同類競品銷售情況等市場信息,從而幫助生產(經營)者及時把握市場動態,依據數據分析結果進行精準生產、定向銷售,提升銷售效率的同時保障農戶收益。
以數據指導銷售外,平臺還進一步集成VR等技術,多樣化展示宣傳智慧農業成果與優質農產品,通過增強農業生產的科技感、體驗感、互動感,提升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產品競爭力,還可達到農業科普、提升消費體驗、推廣示范智慧農業等目的。
03數據助管理:高效監管,助力宏觀調控
農產品供應一端關系市場穩定、一端關系農戶收入,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與宏觀調控是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面向政府部門監管調控的需求,佳格天地能夠通過衛星遙感等方式助力有關部門快速掌握全域生產資源信息,包括區域內種植面積、作物種類、產量產值等,以數字化技術幫助政府部門宏觀監管全域生產情況,為調控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助力生產供應、保障市場穩定,同時還能夠大幅降低傳統外業查勘人工投入。
在地方棚膜設施補貼發放等工作中,衛星遙感也可以有效進行數據監測校驗與種植真實性的評估,確保補貼的高效精準發放,推動地方棚膜經濟發展。
如《焦點訪談》中所言,中國14億人口,每天一張嘴,需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要保證到點開飯,需要的是現代化的農產品供應網絡,以及規模化的生產能力。
隨著數字技術向農業農村深度融合,數據之于農產品供應的指導、支撐作用愈發凸顯。佳格天地將持續推動大數據與農產品供應全鏈條深度融合,以大數據應用支持穩產保供、助力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