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的中國對實體行業造成了難以估計的巨大沖擊。“不轉型等死”深刻的闡述了企業管理層對于當下環境的認知和反應,從戰略高地謀劃數字轉型,正是眼下企業甚至是行業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必然選擇,制造業也同樣適用。
未來五年,制造業整體仍將處于艱難時期。
前段時間,工信部對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進行集中調研,結果顯示,有52%的關鍵材料、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大多數存儲芯片、包括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等、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部件精加工生產線上95%以上制造及檢測設備都極度依賴進口。盡管我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力在逐年提高,但到2016年仍為美國的18%,日本的31%。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業增加值率總體上在近幾年出現下降趨勢。
鑒于我國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狀態,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制造業企業生產水平差異極大,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關鍵技術、核心準備、標準體系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隨著客戶需求的不斷升級,市場對于個性化、服務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人力、原料資源的短缺問題急劇凸顯,與此同時,環境、政策、安全等各方面的調控也呈現嚴峻狀態。制造業的生存并不容易。
制造業,面對的不只是轉型
就像業內流傳的那樣“所有的企業,要么是數字化原生企業,要么就經過數字化轉型的企業。總之,未來不是數字化的企業將難以立足!” 為了在凜冬之中保持活力,制造企業不得不上馬轉型戰略。
這次的轉型不單單只是信息化時期的記錄結果的轉型,今天的轉型還需要創新能力的提升(范圍波及產品、工藝、管理模式、業務模式以及內部經濟化管理的創新)、智能化的深入(包括基礎自動化、過程自動化、設備預防維修類的智能化等),最終聯動整個物聯網和外部互聯,打開企業視野,實現個性化和服務化。
這個過程中,數字化和智能化無疑是解題關鍵。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量化了數字的價值,也讓無數的企業看到了其中的潛力。盡管前期信息化時代也存在數字化轉型的概念,但過去的數字化著重于記錄結果,現下則強調過程的積累,這是企業內部和外部以及整體數據全面連接應用的范疇。粗略統計,每家企業每年積累的數據都在以跨數量級的速度增長,而數字化管理大數據將會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當以設計、管理、控制為中心的數字制造逐漸完成,工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開始結合,對市場需求動態組織和生產方式調整,全產業鏈快速重組、供應鏈充分交互、價值鏈提升,及逐漸過渡到了網絡化制造的階段,最后達到智能制造。作為制造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行業需要在數字化、網路化的基礎上融入人工智能的制造,實現自適應、自組織、自學習的智能化制造活動。
從工業互聯到產業互聯,制造業的格局即將改變
有人說,這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時期,這無疑也是制造業的黃金時期。
短短幾年時間里,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包括現在的5G也在有條不紊的行駛在商用路上,在有利的基礎設施支撐之下,工業互聯網迎來了實質性的發展,而制造業面臨的問題也將由工業互聯網給出答案。
從應用角度而言,工業互聯網不僅涉及相應的數據采集、內容清晰、備用數據、異常監控、能源優化、設備維修等基礎性內容,還包括對整個流程生產協同、生產計劃、生產調度以及后臺管理應用、供應鏈等面向企業的深度把控。無疑,后者是相當重要的一層,對于運營優化、互通連接后產生的價值也更為關鍵。而這就構成了企業界全面基于互聯網和“互聯網+”的應用,也就是企業層面的改變。再往下追溯就是企業互聯、社會化制造產生互聯,這也是未來工業互聯網發展側重的主力區域。
當企業穩步實現整體數字化、物聯網和互聯網的銜接之后,其關注的中心將由內向外延展,可以說是產業互聯網或者是生態賦能的基礎。當產業級的生產、銷售、服務、消費一體化、產供銷協同、服務大網絡包括各類資源的整合共享之后,就會出現一個協調的產業共享互聯的龐大生態。
隨著制造業格局的改變,企業也需要與時俱進,一方面面向企業級的精益生產和產業智能,另一方面的平臺精智服務。無論是IT、OT,還是PaaS、SaaS、DaaS或是行業領域,都需要打通上下左右存在的壁壘,實現統一融合,力求能夠實現企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共筑制造業的健康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