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的5月份全國生態環境大會又提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去年整個北京良好天氣指數是226天,這很可能是非常糟的數字。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果我們順著這個趨勢往下看,今年的天氣指數會比去年要好,良好的天數預計會在250天以上,也就是說北京基本上一年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藍天白云。因此可以看到,國家在環保治理、投入以及未來的保障都會非常高。
實現環保與生產的平衡已是大勢所趨
這是去年2月份在頤和園拍的照片,整個環境趨于向好。雖然北京人民是幸福的,但河北人民是痛苦的。去年整個河北鋼鐵限產50%,煤炭化工幾乎停產,我們現在在做一些很嚇人的動作,都是為了環境質量。也不知道有沒有污染,就先不開了、宣停、封廠,去年河北的鋼廠全停,導致建筑成本增加。國家政策上越來越嚴格,5月生態環境大會以后陸續出臺了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原來做的都是五年計劃,但是現在都是要求我們三年必須辦好。生態環境部的文件一個一個的下發,所以環境保護的趨勢會越來越嚴格。
今年政府的考核由經濟變成環保導向型,地方政府GDP沒問題,但如果出現環境問題,那么地方政府承擔上級非常嚴格的督查。而且這次行政改革以后我們發現一個特點,生態環境部往全國各地派了無數的督查員,直接自己去查。因此我們要在這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我們不去攻生態環境,要自己先守好生態環境,是要讓環境與生產找到平衡點。所以從整個層面上我們要做一個技術層面的平衡,就是我們怎么來保證我們的生產與生態的平衡。
我想再舉個例子,邯鄲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邯鄲的重工業只有一個鋼鐵,并且鋼鐵產業比房地產還要厲害占了50%,停產也就意味著去年11月份到今年3月份,所有的工人放假。放假沒有關系,你只要正常發工資,也許有很多有理想的員工會堅守崗位,但是我相信肯定會有一半的員工開心。所以放假沒有關系,放假是特別好的事情,但是放假的同時薪水按照最低工資去發,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了,整個邯鄲經濟發生后退,這是一個環境與生產不平衡最明顯的例子。
排污與納污的平衡依賴數字決策
生產一噸鋼,投入的煤在五噸左右,會產生很多的廢氣,同時也會產生相對比例的污水。大約產生兩噸左右的廢水,三千立方米的廢氣。這些廢水、廢棄就是我們需要為環境買單的事情,也就是為什么鋼材生產會被限產最嚴重。
如果假設我們一個工業園區里每個生態環境是有修復能力的。我們今天呼吸的空氣都是可以由環境自我修復的,現在我們看到整個人民日報外面都是綠蘿,都可以處理掉廢氣??諝獗旧砦廴静慌?,怕的是排放出去的污染遠遠超過環境能夠承受的能力,這件事情就是很痛苦的事情。在做環境治理的時候,一邊是我們產污的數據,這個部分到底會有多少廠排出來多少污染量,現在只能靠拍腦袋,沒有解決方案?,F在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到底排出了多少污染,我們要找到完整的數據。第二是環境有多少容納量,我們也要找出來。這兩個部分都是嚴重依賴于數字做決策,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整個工業園區一共有多少企業在排放,排放了多少,排放了什么。
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第一工業園區里面的大氣會產生多少污染;另外是在區域內空氣對應污染源的承受能力是多少。一邊是納污能力一邊是污染源,如果在這個環境下能夠達到一定平衡的目標,其實我們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如果這個目標沒有實現,我們的身體就完全吃不消,在這個部分大數據就起到一個決定性的作用。圖上這些是產生多少污染源,在這里都可以數據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真正的實現對于大氣、空氣質量的治理。
這是兩個訴求,一個是政府的訴求,需要知道自身的納污能力,才能決定到底關停多少工廠進行治理。另一個事企業的訴求,需要知道要換多少生產線,每個生產線的計劃是什么。對于企業來講,現在一個企業,任何一個工廠,環保已經成為一條紅線。政府對于納污能力,對于整個環境的納污容量會產生一個配額,這個配額會一直分配給生產企業,這樣企業的目標就很明確了,我們在管理配額時就可以達到更高的要求,同時把這個配額直接納入到生產計劃里面去,這樣企業就可以回歸正常,一套完整的大數據體系就解決了問題。
大數據技術助力環保合規
大數據可以讓我們決策更自由,運營更高效,管理更先進。雖然我們看到污染變得越來越嚴重,但在治理以后我們的生產水平會越來越高。今年春節,我在挪威發現他們所有工廠的生產效率比我們都高很多,為什么?被逼的。他們一樣在50年代60年代面臨我們現在的問題。這樣我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技術被推進了。大數據等創新技術作用下產生了更多好的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在業務創新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埃睿迪在這方面,一共可以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勘測,我們可以算環境容量,也可以安排生產計劃,所以傳感器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這三年來,埃睿迪現在管理的傳感器大約有六萬三千個。通過這六萬三千個傳感器,我們會對應園區的一個個工廠,對應一個個點一個個面。我們現在在參與一個國家級的項目,就是勘測一條中國的母親河到底能容納多大的排污量,這件事情是一個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工作。第二個事情是大量數據采集回來之后,我們要去做處理,做計算、做分析、分門別類。第三件事情是對這些數據要運用好,所以做數據的時候首先必須了解環境的數據,大氣是怎么構成的,COD是什么,我們要把行業的Know-How講清楚。在行業的基礎上我們必須做出一個大的產品,在全世界最大的環保企業,中國最大的河流我們都在用這個產品來建設整體的體系,去做綜合的決策、指揮跟調控。
基于這樣的解決方案,我們就可以平衡生產、制造以及測算環境的容納能力。把環境的配額引入到生產系統的時候,我們在一個工廠考慮的東西其實很多,生產制造過程中我們的材料、員工、水是不是在未來的某個階段可以為0,排放是否沒有問題。在列生產計劃的時候,把排污也納入進去,這個時候我們就永遠不會考慮是不是規范化了,因為整個流程里面已經規范化了。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回到政府的環境治理跟企業生產上,這需要數據共享。因為環保系統不是單一的,所以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共享,跨部門的數據共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我們通過環境科學院正在做類似的計劃,我們有一個規劃,準備慢慢做成試點。
第二件事情是政策數據的決策,測算完以后是有不同的角度去看整個環境的容納能力,這個時候到底我的廠離我的長江多遠是科學的?如果退出五公里我的價值是多大,損失是多大,這個上面都是需要數據做決策的。
而在企業端上首先要合規,現在的環保政策,已經不是行政管理問題了,法人是得坐牢的,在這樣一個嚴肅的狀態下,合規是必須的。再把這個合規的指標放進來,然后環境配額生產。我們再講幾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我們參與的全世界最大的環保企業,在中國有21個生產廠。在這個部分上我們會把生產配額裝進去,我們同時決策可以復制最優知識和經驗,然后完善生產工藝。
這張圖是我們系統的動態圖,這個部分環境配額就是從這里生產出來的,我們不會在這個環境去做,我們會在燃燒的時候告訴他,如果你的燃燒夠充分,產生的廢氣就少,就不會消耗你的配額,這個時候就建立了完善生產工藝的過程。生產工藝完善會解決我們的環境問題,在看我們實施效果最好的工廠,因為進去的污染在經過充分燃燒,出來以后一層一層分解、處理、利用完以后,根本不需要環境配額。我們配額以后可以做大力的創新,這個是我們整個場景的解決方案,我們并不是呈現,這里涉及到的東西會很多,比如數據的采集、整合,然后數據湖的建設,以及流程集中控制,這里面做的事情就非常多了,這是我們完整的生態大腦解決方案。
這是我們已經實現的大體內容,現在大部分功能都已經在場景化。上線的效果,第一個集群,我們最大的集群規模已經超過100個節點。然后幾萬個傳感器,這里面的數據量很大,規模在兩萬億條。而且這個部分還有計算模型,還有我們現在實施的一些經驗,這些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我們從2014年開始做,希望我們能有更好的研發,而且我們也愿意去做,埃睿迪的成長是在我們認為最幸福的時候,一方面我們實現企業的商業價值,另一方面我們會對社會、環境做出大量的貢獻,我覺得埃睿迪所有的同事都很榮幸。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