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Fintech、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為金融業在業務創新、管理規范、跨界融合等諸多方面提供了理念及創新技術的支持。這些創新熱點有什么價值及內涵?如何在金融業落地?在創新推進的過程中如何保證創新與合規并行?
結合以上問題,ENI將邀請金融行業專家、金融科技公司領袖、金融行業CIO進行深入交流。
本期嘉賓:李立中
中國信息化協同創新專委會副秘書長,前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總裁助理
亮點提煉:
1、溫室條件下培養出來的花朵是適應不了野外的求生環境的。我們對于新生業態的監管,不是創造無菌的環境讓其生長,而是要讓其先發展,究竟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終歸要讓其先長一長才能知道。
2、基于創新模式的報備機制——培養樣板企業,監管與發展同時進行,經過業務的生命周期測試之后,在監管部門認同的前提下,再同步將監管條例明確化,并允許樣板企業的大規模復制。
3、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本身不存在合規性的問題,但在技術使用時帶來的業務屬性,它是有合規性的。
4、從云計算到大數據再到區塊鏈,最后到人工智能的終局,這是一個必然的路徑。在這個路徑的形成過程中,可能會衍生出無限的應用。
5、金融,一是媒介中心,二是風險控制中心。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其本質都是金融。經營金融業務,就離不開自身的本質特點,金融!如果在現有的環境下做金融業務,理解風險是首要前提。
6、金融科技,是一個泊來詞,我們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其實已經遠遠超過金融科技的概念了。但由于監管的滯后性,大家已經將其妖魔化了。
基于“專利+區塊鏈技術”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在之前一次分享會上,我提出了基于“專利+區塊鏈技術” 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我認為這將會是行業未來的新型業務模式。因為從我們國家現有的經濟形態上來看,中國必然要找到一個合理的業務模式,把現在的房地產經濟轉型為實體經濟,這也就是為什么克強總理一直在倡導“雙創”。
“雙創”實際上就是把這個現有的經濟模式轉成實體經濟模式。但從目前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導向是對的,結果卻并不是很美好。因為無論是創新還是創業都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對于中國現有的經濟環境和支撐體系。對于創業者來說,他如果用自己的全部身家來博,我現在得到的數據大概也就是5萬分之一的成功率。按照這種成功率來說,損耗是非常大的,我們也一直在積極的探索,企業怎么能夠順應國家號召去進行這樣一個必然的轉型。
我們對其中必要的四個元素進行分析:
核心競爭力作為一家企業,想活下去,想活得很好,就必須要有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你要有獨有的技術,幫助區隔你的業務藍海,保證有足夠的利潤。前一段時間也在說,中國的稅太重了,如果在這個重稅的前提下,企業沒超額的利潤,這種企業是活不下去的,所以說第一要點就是核心技術,占四要素的主導地位。
資金企業光有技術是不行的,沒有資金的支持也難以運行下去。我們現在很多創業者,本來業務流可以運行的很好,但是他需要不停地去融資,從種子輪到IPO,創業者的大部分精力如果被找資金占據了,那他是沒有辦法更好的運營企業。
相對優質的政策流我們之前會說投資不出山海關,就是說在政府環境不好的前提下,投資基本上都是要失敗的。相對優質的政策環境是保證企業持續存活、健康發展的前提。因為政府實際上是土壤,資金相當于是水,那核心的競爭力就是種子,涵蓋核心的技術和商業模式。
優秀的管理團隊以上三點都具備的話,那么你還需要一個園丁,為其澆水、施肥。扮演園丁角色的就是優秀的管理團隊。
擁有以上四大要素的話,基本上企業的存活率就已經很高了,不能說完美,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至少可以提升至百分之幾。
另外,從行業的角度來說,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是真正的符合國家要求的一種新的業務模式。當前互聯網金融出現了這么多問題,但是國家依然在鼓勵。為什么?因為如果要做改革或者經濟轉型,必然是要有相關的機構支撐。但雙創的這種企業基本都是小微,或者小微之下的微微型企業。從我在銀行從業12年的經驗上來看,銀行是絕對不可能為他提供服務的,或者是說它沒有動力去為他提供這種服務。
因為銀行的所有貸款流程,都有一些剛性的要求,例如固定資產、抵押物等,對于小微或者微微型的初創企業來說基本都是不具備的。那沒有這些東西,銀行就不可能為他服務,更不要說這種小微企業,它本身拿到的貸款金額可能是幾萬、十幾萬或者幾十萬,對于這樣的金額,如果授信批下來,對于銀行來講,人工成本都沒辦法覆蓋掉,那意味著就是在做一個賠錢的買賣。
所以,不管國家怎么鼓勵,每個企業都有它自身盈利的訴求,所以說銀行天然就沒辦法服務這種初創型小微企業。而且銀行是個相對的業務保守型機構,最大的弊病是,你賺多少錢,可能不會有太多的這個贊賞,最多是一些獎金,但是一旦出了風險,尤其是創新型業務帶來的風險,那么是會被打板子的,有可能行長就下崗了。在這種嚴監管的前提下,沒有幾個人敢去創新,所以說我們需要有一些新的業務模式能夠真正關注到這種雙創型企業。
無論是孵化基地,還是我說的這種商業模式,實際上我的商業模式,可以看出來是把孵化基地和對應的核心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了,把政府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了,把相關的管理團隊有機結合起來了,然后有一些專家的意見記錄在區塊鏈里面,然后和普通投資人進行一個結合。這樣,既盤活了這個民間的理財需求又解決了小企業的資金的這個痛點,同時也滿足了國家經濟轉型的大環境的訴求。
區塊鏈:讓監管更有彈性
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它的本質都是金融,也就是說,你既然是經營金融這個業務,就離不開自身的本質特點,金融!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來說,金融,一是媒介中心,二是風險控制中心,所以說,做互聯網金融的人,他可能有互聯網的概念,能做好媒介中心,但是他并沒有金融的概念,所以它沒辦法做風險控制中心,那么就必然會產生大量的風險。所以我認為,如果在現有的環境下做金融,必須先理解風險,才能夠去做金融的業務。
對于風險的把控,從我個人的理解上來看,首先第一條就是要合規,就是把相關的問題通過總結之后,認為什么樣的模式下它是可以正常運轉的,那這就是合規的條條框框。但是,我們中國的監管或者合規的要求,有的時候略有偏頗,它并不是按照結果來監管,也不是按照你的業務模式來監管,它是按照一個額度來監管。尤其是最近提出的20萬和100萬的上限問題,對于一個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或者做的是供應鏈金融,那它的體量有可能很大,但有了額度的控制,這些企業就不能做了。所以一定要貼合業務去設定它合規的要求,做大額的企業,就給大額的要求,但是這個大額怎么流轉是更安全的,這才是監管要做的,而不是一味地用金額去卡風險的關口。
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很早之前也提過一次,就是關于我們的監管應該是基于一種創新模式的報備機制。這種報備機制,第一可以幫助保護你的商業模式。比方說我之前的商業模式提出來之后會有一個監管通道,我能夠把這個新的業務模式報給監管之后,他認同的前提下,明確這種商業模式你幫助我保護多長時間,不允許別人去使用。同時,監管部門要觀察我的業務運轉的形態,不停地跟蹤包括相關的數據報備,幫助我們一起去觀察這個業務模式是否健康,是否真正幫助到國家的這個經濟發展轉型。如果要是說這一切都很好,經過幾個業務的生命周期測試之后,監管部門就允許這種模式大面積的復制,再同步把監管條例也明確化。
關于這一點,之前在人行的鄭州培訓中心,我給他們做一個分享的時候,提到了這個模式,當時黃震教授在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提出國外的沙箱理論,實際上跟我提出的概念,可能相差不太多,但這里面唯一的區別就是我說的模式,我提出的是一種報備機制,但是“沙箱理論”,它可能是要先設定一個條條框框在里面,這對于業務的創新性、可塑性以及成長性就有了限制。這就好比種梨,提前給梨套了一個殼,那它長出來的形狀就是可預見的,但這樣的結局并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
我說的這種創新報備機制,它是一種純粹的,市場性的成長機制,他可能會千奇百怪,但他一定是合理的、是符合經濟運行規律的,是通過在實際的業務線上,摸爬滾打長出來的。雖然前期不知道他是好的還是壞的,但無論能不能成為參天大樹,總歸要讓它先長一長才能知道。所以說,你如果要是先設一個,無菌的環境試驗,然后再長出來,結果不一定能在外界活下來。因為溫室的植物和田地里長出的植物,它的生命力和適應性是不一樣的。
另外,從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本身來講,是不存在合規性這一說法。但是,在技術使用時帶來的業務屬性,它是有合規性的。舉個簡單例子,你用大數據的時候,數據本身的數據分析方法它不存在合規性,但是你數據源本身的數據值可能存在合規性。是否侵犯了個人的飲食?是否涉及到國家的信息安全?在這個過程中是存在一個合規性的考量。
根據我對業務的理解來看,云計算出現必然會衍生出大數據的爆發。因為原有的業務模式沒有辦法去做大數據的收集,相當于是說,你用EMC這種高端的存儲系統去做大數據的業務,將鼠標的軌跡、點擊的頻率等都記錄下來,類似這樣的數據可能數都數不清,那又怎么可能去記其他的東西?那這個時候云計算出來把所有存儲的價格直接變成白菜價了。這個時候我就可以把原來不可以記錄的或者是說沒辦法記錄和分析的數據記錄下來形成大數據,這也是大數據的一個來源。那大數據真正應用起來存在的最大痛點問題是,這些數據該用怎樣一個關鍵詞把它串聯起來,那這個時候我就需要有一個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區塊鏈最大的特性是什么?它通過時間戳把所有的數據、一些可能不存在關聯性的數據給它關聯在一起了,并形成了現實空間向賽博空間的一種映射。這種映射是帶有邏輯性的,它側面可以看作就是人類智慧,在賽博空間的這種記錄,很容易就會衍生人工智能,所以說我認為區塊鏈是云計算到大數據再到人工智能的一個咽喉要地。布局了區塊鏈,實際上就是在布局人工智能,同時區塊鏈可以有效地解決剛才提到的隱私保護問題。通過區塊鏈,把隱私的信息通過區塊鏈進行了隔離。
區塊鏈+智能合約=人工智能的未來
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未來可能會衍生出無限多的業務模式。就像我剛才提到的從云計算到大數據再到區塊鏈,最后到人工智能的終局,這是一個必然的路徑。在這個路徑的形成過程中,可能會衍生出無限的應用。對于金融來說,對區塊鏈的最大應用我覺得可能是在風險控制方面,尤其是對于現有的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控制。舉個簡單例子,如果我把所有投資人的相關信息通過區塊鏈進行一個記錄,同時我要把它存放在第三方可公信的機構上面,一旦跑路,我的客戶投資是可以追溯的,不像有些機構出現問題,你連帳都找不到,因為都被銷毀掉了。
當然不僅僅是網貸行業,包括我們近期的熱點事件——蘿卜章,如果在整個業務流中,我把整個信息都放到區塊鏈上,是不是就能夠有效的杜絕金融風險?所以區塊鏈不僅僅會被應用于網貸行業,技術是沒有邊界的,在哪個業務線上都能使用,但對于網貸行業來講,他缺少這種公信力,所以我覺得他可能會最先被應用。
因為對于P2P來說,區塊鏈首先解決了信息追溯的問題,哪怕責任人跑路了,但它的數據是跑不了的,投資人也都是可以追溯的,其次,業務流也被記錄在區塊鏈,可以實現責任到人的業務流程追蹤。所以,區塊鏈技術對P2P來講,是將企業和相關從業人信息、業務流信息等進行準確的鏈條式記錄,確保信息可追蹤,無形中提高了威懾力,那相應的防范措施也會更加全面。
另外,還有當下的智能合約,加上區塊鏈,我覺得這實際上就是人工智能的未來。對于金融業來講,更需要進行未來業務屬性的拓展。中國老百姓的理財需求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滿足,不是沒有理財需求,而是沒有途徑或者說沒有一個安全的途徑去理財。在美國,我記得是2013年的數據,銀行存款僅占家庭資產配比的12%~13%,更多的是在社會保障的投資。這其中的資產配比是十分豐富的,有高風險、低風險,還有固定收益的。目前在中國市場,如果金融行業能夠利用智能合約和區塊鏈的技術,能夠真正有效地幫助人們找到一個安全低風險的理財途徑,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未來。
過去還是未來,感恩那些出現在我身邊的人
從大學的時候,我就在誠高科技做系統集成的兼職顧問,畢業之后直接在誠高任職,為各大銀行提供相關的系統集成服務。期間在為民生銀行處理安全問題時,對方正好需要一名資深的人員,且對方也認可了我的能力,于是就進入了民生銀行,為之工作了8年。后來一位朋友告訴我營口銀行的分行正在籌備期,就職之后,獨自負責進行了整個分行大樓的裝修,并獨立開發了分行的業務考核系統,也為總行的零售開發了一套全轄的考核系統,最后擔任了營口總行的科技負責人。之后,我遇到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貴人”——螞蟻金服的財富事業群總裁袁雷鳴,他看到了我發表的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文章,并找人與我進行接洽,擔任總裁助理的職位,在螞蟻金服的就職期間,期間大概提交了五十多項專利。在阿里任職兩年之后,有朋友告訴我,有一家公司正在納斯達克上市,就是現在的寧圣金融,考慮未來的發展規劃,我來到了寧圣金融,擔任CEO、合伙人。
我非常感恩那些幫助我、予以我認可的人,如果沒有袁雷鳴,我可能就去不了螞蟻金服,我很感謝他。在我的從業生涯中,有三點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一是貴人,即欣賞你的人。二是感恩,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懷有感恩之心。三是“自身的核心價值與能力”,如果自身不具備一定的能力,前面兩點其實也是空談。
熱點串串燒:
金融科技與 “互聯網金融”的關系
李立中:金融科技,是一個泊來詞,我們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其實已經遠遠超過金融科技的概念了。但由于我們監管的滯后性,大家已經將其妖魔化了。目前我們國內業務發展其實很不均衡,舉個例子,老外來我們中國用滴滴打車,覺得很先進,在他們招手打車的時候,我們已經預約好出發了。所以我認為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已經超越了國外的科技金融,但是整體上來說,根據金融的屬性,不管用科技金融還是互聯網金融來解釋,都是一種創新型的金融,它需要解決的是社會轉型的問題,國外的科技金融也有其自身業務模式的問題。就是說大機構要服務小客戶,小客戶的金融訴求該怎么服務?就是通過我們的科技方案和手段去解決原來無法服務的一些問題。
如何看待P2P平臺轉型金融科技公司
李立中:對于這種現象,我認為與之前的限額政策是相呼應的。因為在監管措施下,限額并沒有解決行業根本性的風險問題,只是通過劃紅線的方式去取的形式的創新,將P2P原有的業務形態進行修改,這樣得來的風險保障是不靠譜的。其次,窮則思變。P2P現在沒有辦法活下去了,按照紅線的指標來可能就會倒閉,所以才會變,往金融科技上靠。我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的業態轉型。但實際上側面也反映出真正有效的監管是如何把控住風險,如果讓企業通過變來變去的方式去適應,那實際上監管措施是沒有發揮作用的。所以,說到底,我們現在不能把互聯網金融做爛了,過兩天再把金融科技做毀了,那國家的轉型該由誰來支持?
支持國家轉型的一定是小企業,慢慢成長起來。就像人體內的小細胞,小細胞由誰來服務?是毛細血管在維護,但其自身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所以必須要用有效的手段來保護這種脆弱性。如果在其劇烈活動的時候澆一盆冷水,結果就是毛細血管全都爆掉了。
關于互聯網金融“退潮論”的看法?
李立中:不管退不退潮,改革是金融行業必然的終局。銀行不能服務于初創型小微企業,但國家又需要這些企業的健康成長,所以終歸得有新的業務形態來為其服務。只不過目前大家都在摸索期,國家也在看,究竟哪些業務形態是真正能夠幫助國家實現房地產經濟轉型到實體經濟的金融模式。當下我們無論是作為業務的實踐者還是探索者,也在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去拓展業務的邊界,能夠真正助力國家的“雙創”戰略。我相信通過一些活動的影響,可能過程會比較慢,但在以后可以真正幫助到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