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初結束的G20杭州峰會上,“持續保持創新增長”成為習近平主席總結的G20重要成果之一。而在峰會召開之前出版的《二十國集團國家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中提到,“經濟的增長必須建立在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而夯實實體經濟基礎,首要的就是振興制造業”。因此,要“持續保持創新增長”,作為國家競爭力核心指標之一的制造業無疑要擔當重任。
近幾年來,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創新轉型等方面,制訂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劃,包括供給側改革、《十三五規劃》等策略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的同時,也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國務院政府報告先后提出的“互聯網+”、“新經濟”等理念,確定了創新信息技術在新經濟型態所起到的核心支撐作用。
2015年,“中國制造2025”正式發布,確定了“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在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以信息技術支持產業創新,進一步從信息化向智能化邁進,已經成為中國制造的必答題。
2016年9月22日,G20結束不久的杭州美麗依舊、氣候宜人。由英特爾、新華三集團、ENI經濟和信息化網及浙江省信息化促進會聯合主辦的一場以制造業轉型創新為主題的CIO沙龍在杭州運河契弗利酒店進行。圍繞大數據、云計算、融合架構等創新IT技術的發展狀況、實踐方案,以及應用心得的分享及討論,為杭州制造業的智能轉型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和借鑒。
新IT,新經濟型態的支撐力
無論是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還是向“新經濟”型態的轉型。信息技術已經是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這主要是緣于,當互聯網與產業的融合日益緊密,產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日益提升的前提下,企業的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客戶維護已經越來越多地依賴信息技術來實現,在這個角度,IT已經成為企業的基因,而超越了工具的意義。
例如邀請客戶參與產品設計制造,使得客戶從傳統意義的消費者轉變為產品設計和生產的參與者,在為其提供更貼心服務的同時,還可以為客戶的創意買單,形成新的產銷生態,增加客戶粘性。另外,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需要收集海量的客戶信息,并對大量數據進行個性化的需求提煉和分類、匯總,離開大數據的收集、存儲、分析,以及云計算平臺的支持,是沒有可能實現的。
正是基于新經濟型態下客戶創新所需要的IT創新型態。在IT產業,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等為代表的IT新型態也在不斷地形成成熟的產品和服務。據新華三集團華東區銷售總監王村曉介紹,在2016年5月完成合并的新華三集團,形成了“大互聯、大安全、云計算、大數據”為核心產品架構的新IT技術戰略。
新華三集團新IT技術戰略
事實上,同樣身處創新大潮的IT企業,在為其他產業創新提供動力的同時,自身也在持續進行著轉型創新,云計算等IT新型態正是IT企業區別于傳統產品及服務的產業“新動能”。在這個方面,新華三集團強強聯手的領先得益于創新,且自主創新成果斐然。
新華三集團創新成果
大數據應用:打造企業新競爭力
自2014年3月,“大數據”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提及這一熱詞,并反復強調:要開發應用好大數據這一基礎性戰略資源,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造升級傳統產業。
對于制造業來講,大數據應用價值是否顯性,取決于企業在戰略上轉型創新,同時大數據技術又將反作用于企業創新。制造飛機發動機的GE通用電氣公司,通過業務創新不僅向飛機制造企業提供產品,同時又開發了向乘客提供天氣服務的業務模式。這個新業務正是通用電氣通過對乘客行為數據的分析,結合客戶下載、出行的行為軌跡開發的服務新模式。蘇州金龍海格客車在提供產品的同時,通過開發各地旅游景點及天氣APP,實現了業務服務化的智慧轉型。
正是基于此,浙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在“大數據關鍵技術及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主題演講中,提到“大數據藍海成為企業競爭的新焦點”。他提到,大數據所能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被認為將引領一場足以與20世紀計算機革命匹配的巨大變革,大數據正在對每個領域都造成影響,包括商業、經濟等領域。大數據正在催生新的藍海和經濟增長點,正在成為企業競爭的新焦點。
那么,大數據能做什么事呢?新華三資深架構師認為企業需要從更大的數據中獲得價值,在精準營銷、綜合研判、投資分析、選址服務、輿情分析、故障預警等方面,大數據分析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風能傳感器上,它一旦出現故障導致停機,要派人去維修,浪費的時間也會很長,損害非常大。利用大數據去做分析,每一個傳感器在一個風片破損的狀況下,每個破損是多少兆的一個數率去采集,每秒鐘有幾千幾萬個數據采集,通過前端分析、后段分析,最后綜合去研判。
因此,當DT時代這個理念之所以能夠得到認同,更多的不僅僅于取決于當下的需求,更多地是對于未來的規劃,是基于戰略層面的考量,可謂得數據者得天下。
云計算成新型經濟型態重要動力
作為信息技術支持的新型經濟型態,“新經濟”、“互聯網+”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而云計算作為當下信息化創新應用模式,其經濟性、便利性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企業的認同。更為重要的是,諸多專家都認為,云計算是實現“互聯網+”的前提條件。
新華三集團為企業提供私有云解決方案,據相關顧問介紹,云的本質是虛擬化(基礎設施資源化)+自動化(IT資源服務管理、運維、交付自動化)。新華三的私有云由物理層、資源抽象控制層、以及應用端的云服務層組成。再配以新華三提供的“運行監控及維護管理”、“云服務管理”及“云安全防護”,形成企業完整的私有云平臺。這個云平臺的搭建包括基礎架構、虛擬化、云操作系統Cloud OS、大數據等技術及方案,除此之外,還有云咨詢、云安全、云自動化運維服務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及服務。
H3Cloud整體解決方案
華三云從2009年起到現在,在政務、教育、企業、衛生多個領域取得了很多成績,雖然云計算在融合、可運維性、安全性、場景化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挑戰,但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也有相應的對策去解決這些問題。在融合方面,華三云本身有超融合架構,有很好的包容性,同時它也能與第三方產品、方案相融合;在可運維方面,華三云從流程、工具、人這三個因素進行把握,通過ITSM平臺、經驗傳遞改善流程;運用云資源監控、應用監控、容量管理、配置管理、巡檢等工具;而人員可以駐場協維、遠程托管運維、提供技術支持。
超融合IT架構助力智能制造
在制造業創新轉型的過程中,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升級所帶來的IT與業務的融合日益深入,云計算創新模式與傳統模式的融合等特點,使得IT職能從業務支撐平臺向業務創新引擎轉變。在這個背景下,IT架構的動態靈活、實時響應、混合開放,就成為實現IT職能轉變的有力支撐。
傳統數據中心組網方式,一般最下面是集中存儲,通過FC網絡連接服務器。大部分客戶通過計算的虛擬化,連接前端的以太網絡。這種方式的問題資源成本高,利用率低。同時管理復雜,工作量大。另外,要建設傳統數據中心,通常需要購買6—8家廠商的不同硬件產品,還要再進行上線部署、安裝。每個獨立產品都要有自己的管理平臺,通過第三方管理平臺來管理企業的主導性會比較弱。同時業務部署慢,不靈活。
超融合基礎架構是指在同一套單元設備中不僅具備計算、網絡、存儲和服務器虛擬 化等資源和技術,可以通過網絡聚合起來,實現模塊化的無縫橫向擴展,形成統一的資源池。超融合相對于傳統的IT架構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簡化采購流程、更快的部署、簡化管理、更簡單的技術要求、更好的經濟性、簡化的服務流程等等,
新華三技術咨詢顧問在演講中舉例,企業部署一個IT基礎架構,以往的方式可能需要幾十天的時間,采用超融合的IT架構部署,幾分鐘、點數下就可以完成,大大加快了部署時間,更快地迎合企業創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