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高通起訴魅族已經過去一周,在過去的七天里,雙方各執一詞,事件不斷升級發酵。高通選擇用法律捍衛專利權,魅族則通過發布會叫苦不迭。現在你打開百度,搜索“高通起訴魅族”,將會出現412萬種結果,讓我們冷靜地回溯這件事情的源頭:芯片霸主高通到底對手機廠商有什么樣的影響。可以說,中國手機行業飛快成長的這幾年,高通功不可沒。
這就要回歸到整件事情的本質了,那就是為什么手機廠商要用高通的專利?在這之前,我們先看下高通在中國“知識產權”的表現。
(1)高通總部有一座標志性的“專利墻”,在中國擁有標準必要專利1000多項,標準非必要專利8000多項。標準必要專利的意思就是,只要你設計的手機支持中國的3G/4G網絡,就會不可避免地使用高通的專利。
(2)高通在中國收取專利許可的解決方案,是經過發改委認可的:對于為在中國使用而銷售的品牌設備的高通3G和4G必要中國專利的許可,高通將會對3G設備(包括3G/4G多模設備)收取5%的許可費,對包括3模LTE-TDD在內的4G設備如不實施CDMA或WCDMA則收取3.5%的許可費,在上述每種情況中許可費基數為設備凈售價的65%。
(3)高通在芯片和基帶市場擁有近4000項專利,占CDMA市場所有專利的27%,近些年高通的研發投入累計超過400億美元。
(4)在中國,已經有100多家在華企業與高通簽署了專利許可協議,國內出貨排名前五的智能手機廠商中,華為、小米、聯想、TCL、中興都是合作伙伴,也都已經遵照高通與發改委達成的協議來進行。
高通陣營只增不減,這中間又有哪些不言而喻的啟示?
啟示一:加固中國手機廠商博弈基礎。
IDC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僅增長5.7%,增幅較去年的10.4%下降近一半;Gartner報告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售量4.03億部,較2014年同期增加9.7%,成為自2008年以來最緩慢的增長速度,在亞太新興市場,85%的用戶都在以性價比更好的同級別機型取代現有的中端手機。
這些不同機構的數據反映了同三件事:1、智能手機市場存在巨大商機,同時競爭加劇;2、人們的購買行為正在迅速發生變化,手機品牌也已經從拼參數、價格、升級到了拼用戶體驗、軟件系統和資本運作能力;3、中國手機市場趨于飽和。
不管智能手機市場怎么發展,性能是手機性價比的前提,也是手機廠商博弈的資本,而手機處理器就相當于手機的心臟。一部手機處理器里面,既有應用處理器AP,也要有基帶處理器BP。
我們再來科普一下高通的芯片。高通的MSM和驍龍家族都是芯片組SoC(system on chips),是一系列芯片的打包,而不是專指一顆CPU,這里面包括ARM核心、還要有蜂窩通訊基帶、WiFi、藍牙、NFC等多種無線模塊——這些模塊集成到一個處理器里面,能做到的公司也不多;基帶的調制解調方面,高通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涵蓋了2G/3G/4G所有的無線通訊協議,也就是說,玩CDMA/WCDMA/LTE都繞不過高通,對于研發實力有限的手機廠商而言,是省事兒的選擇。
這也是為什么無論是驍龍高端800系列、中高端600系列等等都有手機廠商買單的原因。跑分軟件安兔兔曾發布5月份手機性能排行榜,驍龍包攬了跑分排行的前五位。
就拿最近的高通驍龍820來說,14納米FinFET工藝制程和單核最高可達2.2GHz速度,讓手機廠商爭搶。超過115款搭載驍龍820處理器的終端正在設計中。 “為發燒而生”的小米、聯想復興手機業務的第一步棋ZUK Z2/Z2 Pro、高舉著生態大旗的樂視、三星、LG等等都趕在第一波選擇驍龍820,背后的原因顯而易見。
啟示二:讓傳統企業快速進入轉型角色。
在和高通專利授權的中國廠商中,不乏中國老牌企業,高通做的,可以幫助傳統老牌企業快速找到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機會。
比如格力,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和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關于格力造手機的著名“豪賭”,因為“格力與高通簽署3G和4G中國專利許可協議”而告一段落。
像格力這樣的企業,靠著原有的領域積累,已經建立了強大的群眾基礎和分銷渠道,但在不得不轉型的時候,仍然需要搭伙人的優勢和經驗,迅速補足短板,尋找錯位競爭機會。假設格力早一點選擇高通,或許第一代格力手機在設計和銷售上的的表現會強勁一些。
啟示三:中國手機廠商借船出海,高通專利授權是個討巧的法子。
前兩年,國產手機廠商得中國者得天下,現在已是風向突變,前面所提到的“中國手機市場趨于飽和”現象,讓手機廠商們開始布局海外。這兩年,包括小米、OPPO、vivo、酷派、金立等家企業開始將目光敲定在東南亞、印度、非洲、南美以及俄羅斯等新興市場,華為、聯想、中興等企業也在積極開拓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
但國內手機企業走出國門,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便是手機專利問題。
國內有出海雄心的企業,長期因為專利問題飽受海外公司的打壓,海外跨國企業,憑借專利儲備,對“出海”的中國企業設置商業壁壘,不但一次次的掀起專利訴訟,而且一再提高專利侵權的索賠額,中國企業“出海”發展受到阻礙。
以小米為例,成立6年的小米在通訊行業還屬新人,卻利用互聯網模式迅速打造了近億出貨量規模,一開始并沒有太多專利積累的小米,2015年在印度遇到了專利官司而遭禁,最后通過采用高通芯片,借助高通與愛立信的交叉授權,獲得了在印度市場繼續銷售的資格。
之后,小米在2015年申請了3738項專利,超過2014年的2045項,本月初,小米公司同意從微軟購買大約1500項專利,尋求有一天將市場拓展到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市場之外。
高通的專利就好比一個天然屏障,能幫助這些新興手機品牌大幅度規避專利短板的潛在風險,專心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事后的雷軍也感嘆,“專利戰是小米的成人禮。”
而華為、中興、聯想這樣“走出去”較早的企業,都經歷過多年的國際化專利訴訟洗禮,他們選擇高通與合作完全是前車之鑒性的理性認識。
即便是諸如蘋果、三星和愛立信等國際科技巨頭,也熱衷于以自身專利的壟斷性來打擊行業其他的競爭對手。蘋果和三星的那場耗時四年、橫跨4個大陸的“專利大戰”炒的沸沸揚揚,專利成為蘋果絕佳的對抗武器。而曾經在美國市場出盡風頭的HTC,更是在蘋果的“專利”武器打擊下被掃出手機主流市場之外。HTC董事長王雪紅事后無限感慨:“中國若無核心技術,將永遠被歐美公司阻擋在外。”
綜上所述,專利“裸泳”的企業將寸步難行,而高通的專利授權,不失為一個討巧的法子。
啟示四:身處企業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環境,要守游戲規則。
于情于理,有高通在前,這些企業意識到了專利的極端重要性,都不會停下自己的專利研發和創新之路。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數據表明,2015年中國以2.98萬件的專利申請數量位列世界第三,同時也以16.8%增長率成為申請量增長最快的國家。其中,中國企業里有兩家的專利申請量位居前三,華為以3898件連續第二年位居第一,中興則以2155件排在位列第二的美國高通之后。
在這樣的排名背后,華為每年要交3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去年研發支出92億美元,超過蘋果在上一財年的81億美元;中興近六年研發投入超過500億元,2015年研發投入達122.01億元,占收入比例為12.2%;聯想為了拓展移動業務,在2014年花29億美元從谷歌手里收購摩托羅拉,也許是看上了摩托羅拉的研發能力和擁有的諸多專利。
但是,2015年的專利授權量,只有華為進入前50名,加上排名第85位的中興,擠進前100位的也就兩家中國企業。
這樣的對比說明,和專利申請數不同,專利授權數或許更能衡量創新活動中的知識產出水平,是知識產權成果的一種直接反映。
寫在最后: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制造強國,不能只是一個裝配大國,它必須擁有創新和研發能力,以知識產權增加話語權。在未來,中國企業不僅應該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還應該維護知識產權,通過知識產權保護自己。遵守游戲規則,也能當局不迷。
如果魅族的成功要建立在蔑視專利之上,那么這成功也只是廢墟上一朵彩色的蘑菇云罷了。
IT的世界很美好,值得為它奮斗,但高通只同意后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