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PTV和OTT視頻的盛行,客廳電視這塊廣電運營商的自留地也被互聯網廠商與電信運營商入侵了。這就使得廣電運營商必須加快自身網絡的建設,以應對市場的挑戰。但是面對十數種技術標準,又該如何選擇呢?
技術標準化的重要意義
來自廣電總局所披露的一組數據徹底反映出了廣電網絡的尷尬。截至2013年12月,我國有線電視用戶總數共2.24億,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69億、包括雙向覆蓋用戶9000萬,實際雙向用戶2600萬,寬帶用戶700萬。有線雙向化用戶占比約為總數的11.61%,寬帶用戶僅占比3.1%。
雙向用戶特別是寬帶用戶的低轉化率已經成為了廣電運營商的首要難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寬帶接入技術的選擇也就成為首先要確定的事情。據廣電總局科技司標準處處長盛志凡介紹,在NGB寬帶接入技術方面廣電組織研發制定了三個標準:包括C-DOCSIS、HiNoC、C-HPAV。試想,如果僅標準就有十幾個的話,產業化規模無法形成,技術和成本優勢都不具備,參與三網融合的競爭,恐怕未戰先輸。
對于為什么在NGB上選定了三個標準,盛志凡也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美國6500萬的有線電視用戶就將DOCSIS支撐起來了。而中國目前有著2.24億的有線用戶足夠支持三個標準的自身生存空間。”三個標準之間形成的良性競爭,將促使產業鏈中的企業都能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繁榮。
機遇與挑戰并存
此外,中國的廣電運營商也在同行上看到了希望。全球市場的有線電視用戶總共4億,其中總寬帶用戶數1億。在北美與歐洲市場,廣電運營商的電信業務有著很高的滲透率,近年來如寬帶、電話這類電信業務貢獻了歐洲有線產業全部的增長。同時,有線運營商業務包帶寬與實際帶寬體驗都優于電信運營商,其資費競爭力也強于電信運營商,收到的用戶網絡質量投訴也低于電信運營商。
當然,IP流量的暴增以及電信運營商FTTH的施行以及上行帶寬的不足對于有線運營商來說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業務升級和發展也帶動有線網絡向高帶寬、光纖化演進。
在華為接入網產品線副總裁韓雨發看來,C-DOCSIS對于中國知識產權的意義被嚴重低估了。“C-DOCSIS對于我國的價值完全不亞于TDD-LTE。”雖然目前C-DOCSIS對于華為的整體接入業務來說比重還很小,但華為已經在拉美、東歐、東南亞等地區發現了廣闊的商機。“MSO(多業務)運營商市場是華為公司的網絡三大戰略之一。”如今,在C-DOCSIS標準已經確立,且上游芯片廠商的最新方案已經大幅度緩解了“用戶數不夠、帶寬不夠、成本不夠低”的弊病。韓雨發呼吁:“C-DOCSIS已經到了整個產業一起努力的時刻,攜手把市場做大做強。如果中國的網絡有天能夠取得重大的進步,除了TDD-LTE之外,少不了C-DOCSIS的貢獻。”
據了解,C-DOCSIS已經實現了廣電行業標準的國際化。包括C-DOCSIS一部分以DOCSIS3.0 三個新增附錄形式成為了DOCSIS3.0國際標準,一部分以一個獨立的“C-DOCSIS System SPECIFICATION”標準成為DOCSIS標準族的標準,目前此部分技術工作已完成,正在等待該專利進入DOCSIS專利池問題的解決。此外,C-DOCSIS已與美國Cablelabs達成共識,雙方共同推動C-DOCSIS標準成為歐洲ETSI標準和ITU國際標準,DOCSIS標準將自動成為SCTE標準和美國ANSI國家標準。
而憑借C-DOCSIS標準在全球的快速發展,華為、中興、數碼視訊等中國企業也成功地打入了海外有線電視網絡寬帶接入市場,在美洲、歐洲和亞洲斬獲了近50個運營商訂單。正如韓雨發所言,C-DOCSIS已經展現出了巨大的潛質,相關企業如何協作以促進C-DOCSIS產業的發展是當下的重中之重。其能否成為下一個TDD-LTE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