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信資費水平備受質疑。近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八成被訪者認為電信行業存在收費陷阱,九成被訪者認為20元左右的固話月租不合理。
筆者以為,根治這一頑疾的關鍵在于,在電信行業引入競爭機制,為消費者提供“用腳投票”的權利和選擇。
追溯歷史,最初開征固話月租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抵補運營商鋪設相關網絡的固定成本投入。數十年之后的今天,月租費征收的累計總額早已能夠補償運營商的初始投入。而且隨著科技進步,國內固定電話普遍使用光導纖維,現在電信運營成本已大幅下降,其收費仍然沿襲十余年前的標準,顯然很不合時宜。
與高資費相伴的是運營商的高盈利水平。據統計,我國電信企業的平均利潤高于20%,而即便是在電信業發達的美國市場,相關的利潤率也不到1%。與之相對應,國內消費者電話消費占收入比高達8%~10%,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僅為5%。
顯然,固話月租費長期高位征收的現象不符合“成本收益對等”原則,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業內競爭力度較弱。如若國內電信行業內的競爭加劇,那么收費堅挺的局面將不可能存續,消費者也不必再為電信運營商的經營成本埋單。
競爭也會在客觀上倒逼企業積極提升研發實力和管理能力,盡可能地通過自身努力擴大盈利空間。競爭給美國電信市場帶來的活力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我國在短期內實現類似美國那樣優惠的電信服務尚有難度。但通過三大全業務電信企業框架改革,極為有限的競爭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些許選擇權。時下,手機月租費的缺口已被打開,如移動的“神州行”、聯通的“如意通”等資費套餐已經在形式上取消了月租費。而在手機運營商紛紛推出免費接聽套餐的情形下,固定電話開始在消費群體中“失寵”。數據顯示,自2007年7月我國固定電話用戶數達到3.7億戶的歷史峰值后,固話用戶數連連下降。截至今年3月底,我國固定電話用戶有3.1億戶,較峰值時期已經下降了16%。武漢市信息產業辦的統計結果對此有所印證:今年上半年,武漢平均每2戶家庭使用一部電話,而手機卻已普及到基本人手一部。手機對固話的替代程度可見一斑,消費者選擇權有了一定程度的顯現。
以此觀之,未來國內固話月租費能否下調以及下調的幅度,將成為評判電信市場競爭成效的最根本參照標準。當前,在固話市場份額萎縮的客觀環境下,相關運營商仍然不顧及市場輿論壓力而苦苦維系原有月租費水平,這一局面亟待主管部門給予正視和引導。移動、聯通與電信三大運營商的全業務運作雖然在市場上激起了一片漣漪,但競爭力度仍遠遠不夠。主管部門只有降低電信行業的準入門檻,吸引各路社會資本進入,才會在業內真正形成“鯰魚效應”。通過運行商之間的激烈競爭,包括固話等電信服務的真實成本才會顯山露水,相應的服務水平也才會得到質的提升。
綜上,無論從社會福利提升還是從運營商歷練角度看,電信市場的壟斷破冰都應是大勢所趨。這其中,固話月租費的松動或可被視為行業轉型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