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華為來勢洶洶的“出擊”,競爭對手不得不改變市場策略。但是前者雖然在全球其他市場顯得意氣風發,在美國市場卻進展較慢。要真正打開北美市場才能笑到最后。
雖正值三伏天,但華為在國際市場上咄咄逼人的進攻步伐,讓對手感到絲絲“寒意”。
7月16日,境外媒體稱,思科正在降低路由器和無線通信設備的價格,以應對來自華為、阿爾卡特朗訊等的競爭壓力。
思科2010財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思科每股收益42美分,較去年同期增長40%。毛收入104億美元,較去年增長27%,其利潤率超過65%。
分析師指出,思科上一季度的財報表現良好,不過隨著網絡設備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思科面臨著利潤率走低的壓力。
Soleil證券公司的分析師邁克爾基·諾維斯表示:“我認為這確實是個長期性的問題,競爭環境非常激烈,而華為和阿爾卡特這些公司的利潤率要低得多。”
近日,本刊記者獲悉,華為正在北美市場積極競標,爭取為美國電信公司斯普林特(SprintNextel)拓展無線寬帶網絡提供相關設備。不過,此項交易至少需獲美國政府的非官方許可。
業界指出,一旦該項交易獲得美國政府“點頭”,將表明自2008年以來華為首次打入美國市場。
曲折的擴張之路
目前,華為在全球市場取得了相當的市場份額。瑞信集團的相關數據指出,2009年,華為在通信設備行業中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4%,僅次于愛立信的35%,諾西的20%。而北美和日本市場是華為還未真正切入的地區。
華為拓展北美業務始于2001年,到目前為止,華為在北美市場共擁有8個辦事處,1000名雇員,其中2009年新增雇員450名。與此同時,華為相繼從諾西,以及當時麻煩不斷的北電處挖走了一些工程師。
華為方面稱,2009年華為在北美市場的銷售額增長了63%,至4.08億美元。這個數字或不及華為當年營收的零頭。去年華為全球的營收首次超過300億美元。
北美市場有一千多家運營商,而華為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為一些中小型運營商提供服務。據本刊記者了解,去年華為在美國市場一共獲得5單業務。其中包括與運營商Clearwire關于4G的合作。
按照該合同,華為為Clearwire提供基于名為WiMAX的4G無線技術的基礎設施。Clearwire為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移動互聯網接入服務。
然而,華為迄今尚未獲得主宰美國市場的四大移動運營商——Verizon無線、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Sprint和德國電信(T-Mobile)美國公司的合同。
2008年是華為在美國市場取得突破的一年。當時華為北美區CTO查理·馬丁稱,華爾街的金融風暴給華為一個最佳的市場機會,“我們已經大大增強了在北美市場的專注度,公司已聘請了大量美國本土員工擔任領導層,我們對前景感到欣慰。”[NextPage] 不過正值此時,華為再次遭遇了北美擴張路上的“攔路虎”——美國國會。
當時華為加入一個由私人股本基金牽頭的財團,試圖收購美國網絡設備制造商3Com公司。由于來自美國國會的阻撓和反對,該交易最終告吹。據悉,議員們擔心該交易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因為3Com公司向五角大樓提供防范網絡攻擊的技術。隨后在競購北電網絡的部分資產中,華為再次敗北。
以退為進
根據美國法律,跨部門小組——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能夠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外資收購敏感的美國資產。而高科技及電信資產被視為特別敏感的業務。如何才能消除美國當局對華為的芥蒂?
今年,華為繼續聘請一些專業的法律公司,以幫助處理電信領域的并購,以及一些敏感且需美國政府批準的交易。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受雇于華為的包括SullivanCromwell、SkaddenArps和ArnoldPorter等大牌法律公司。
更有業內人士指出,為真正打入美國市場,該公司可能考慮采取戲劇性的妥協措施,以證明自己是透明的,這包括在美國或香港的證交所上市,重組其管理層,或者創建一家不受中方控制的美國公司。
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駐華盛頓負責人詹姆斯·劉易斯稱,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華為將不得不考慮在美國或香港上市;同時,華為可能還考慮調整其高管結構。
他指出,華為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來緩和美國當局安全方面的顧慮:它在德州設立了一家美國子公司,積極參與社區項目,并發布了一份與上市公司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類似的年報。不過,這些努力能否奏效還很難講。
縱是困難重重,北美通信市場之廣闊或值得為之冒險。在今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北美的運營商表示將投入190億美元建設移動網絡。業內認為,鑒于華為在北美市場同時銷售有線和無線的設備,這將利好于它進入北美市場。
撬開北美市場
分析師指出,北美地區是發展最快的通信市場。例如,AT&T急需物美價廉的設備,以緩解不斷加重的數據負荷。顯然,190億美元的大蛋糕,吸引的不只是華為。
就連通信設備市場的大哥愛立信也不得不走迂回曲折路線。2005年,愛立信收購高通的CDMA業務。此后,愛立信CDMA業務部門都是以美國公司而不是瑞典公司的身份出現。它原本想以高通原版技術和原班研發人員在北美占得一份市場,但在朗訊、摩托羅拉、北電等北美本土設備商的全面圍堵下,愛立信在美國市場沒有得到多少訂單,幾年下來只擁有5%的CDMA市場份額。
當年,愛立信首席執行官思文凱就直言,這個數字與愛立信作為全球電信設備巨頭所應擁有的市場份額不相稱。對CDMA失去信心的愛立信后來不得不關閉其在美國圣地亞哥的CDMA運營總部,悻悻退出CDMA市場。[NextPage] 有意思的是,在退出CDMA市場4年后,愛立信再次卷土重來。
2009年7月,愛立信宣布收購北電CDMA及LTE業務,顯然有著明確的目的。愛立信發言人艾斯·林斯科格就表示:“愛立信始終在尋找符合公司利益,能為我們創造價值的投資機會,目前參與競標就是一個機遇。”
同年,美國移動網絡運營商SprintNextel將旗下兩個全國性網絡的日常運營和管理外包給愛立信,協議為期7年,價值45億至50億美元。
2010年7月19日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下稱諾西)宣布以12億美元現金收購摩托羅拉公司的無線網絡業務和資產。諾西收購的摩托羅拉網絡基礎設施業務包括GSM、CDMA、WCDMA、WiMAX與LTE等2G、3G和準4G相關業務。
分析人士對此稱,這是諾西試圖通過收購來擴大在北美業務中的話語權。
今年2月,華為負責美國業務的高級副總裁查理·陳稱,今年華為在北美市場上的增長目標仍然是63%,預計營收將達到6.65億美元。他又表示,公司不排除抓住并購的機會來擴張北美業務的可能性。
對于這三家通信設備商的混戰,分析師指出,華為要達到巔峰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基礎架構市場中的份額不會輕易變化,不過有可能在未來的3到5年內,華為將排名市場第二。
瑞士信貸的分析師庫爾賓德·加查也指出,華為與競爭對手相比有很大的優勢,例如,華為的設備比愛立信和諾西的便宜15%-16%,此外,華為設備的技術含量也在不斷提高,基于這兩個因素,華為在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對華為來說,剩下的市場就只有北美了,盡管充滿了更多挑戰,但是我沒有理由認為,華為未來不會在這里占有18%-20%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