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蘋果在上海浦東開設了一家新的旗艦店,從而大大提高了該公司在日益壯大的中國市場的知名度。這家新的蘋果商店從外表看,其全玻璃設計與蘋果紐約旗艦店頗有相似之處。
蘋果此前曾表示計劃在2011年年底前在中國開設25家專賣店。蘋果的信息相當清晰:“我們擁有足夠的產品線以及帶寬,從而可以全力專注于中國市場,我們希望能在中國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很多關注中國的分析師一直以來都批評蘋果未對中國市場給予足夠的資源和注意力,因而喪失了增加市場份額的機會。現在這些指責的聲音暫時停止了。
蘋果在中國的“攻勢”將首先由iPhone開始,因為手機在中國已經非常普及,并且是重要的身份象征。而iPhone的界面被認為是特別容易上手和使用。接著,iPad將主導第二波“攻勢”。該款設備的全球銷量正不斷的打破記錄。隨后將是iPod和iPod Touch,這是音樂、娛樂粉絲的最愛,當然那些想要花低價錢體驗蘋果平臺的用戶也可選擇這款設備。最后一波“攻勢”將是MacBook Pros,這款設備將面向需要全功能電腦的用戶。簡單的說,蘋果有著完整的產品線,可以針對不同價位、不同類型的中國用戶。
而在谷歌的Android手機方面,宏達電和摩托羅拉已經能夠像蘋果一樣開始頻繁推出新一代手機,同時推出更多基于Android平臺的應用。在美國,很多分析師認為開放的Android平臺將最終趕上并超越iPhone。
但是對于中國市場,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
首先,蘋果自己推出手機,將其外包給富士康在中國組裝iPhone手機。在美國,AT&T 的語音和數據套餐可以補貼iPhone的成本,使得最新的iPhone 4價格也可以低至299美元,而在中國情況卻不一樣,中國聯通是iPhone在中國的獨家經營商,中國聯通通過議價從蘋果處購得iPhone手機,并不與蘋果共享任何的語音/數據套餐收入。由于iPhone是由蘋果獨家生產,蘋果隨后將其中國配貨以議定價格銷售給中國聯通,并賺取利潤。這就將iPhone在華銷售的風險轉嫁到中國聯通身上。中國iPhone銷售的增長幅度要低于中國聯通的預測,因而該公司最近采取降價措施以清理iPhone 3GS庫存,但是蘋果在中國的利潤卻不受影響。
但谷歌在中國的營收模式卻截然不同。該公司依靠于通過廣告和地理位置服務獲得收入。正如我在以前文章所寫到的,在地圖和地理位置服務方面,谷歌在中國市場所受限制要高于其他市場。一旦未能獲得政府授予的牌照,谷歌將不能通過廣告收入補償其市場開發的費用。
這就意味著,推廣Android平臺的營銷費用將主要來自于以摩托羅拉和宏達電為首的手機生產商。而對于這些硬件生產商而言,他們的問題在于利潤率要低于蘋果,他們在市場營銷方面的現金支出也相對較低。因此,問題最終轉化成:中國聯通的競爭對手——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愿意支出多少資金用于推廣Android平臺。中國移動目前是中最大的移動運營商,但該公司在iPhone上一直與蘋果進行斷斷續續的談判。即使蘋果與中國聯通達成獨家銷售合同后,中國移動也一直與蘋果就iPhone銷售進行談判。
而谷歌在中國面對的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是,摩托羅拉已經將百度替換為其Android平臺的默認搜索引擎。因此如果谷歌對Android平臺進行推廣的話,其在中國的競爭對手百度將間接受益。這不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谷歌停止推廣Android平臺的話,該平臺的推廣資金將僅來自生產商或運營商合作伙伴,谷歌的Android平臺將因而處于困境。隨著蘋果繼續通過手機銷售獲利,并將所得資金更多投入于中國市場的營銷,積極在中國1、2、3線城市開設銷售店,蘋果的iPhone和其他產品將受到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的歡迎。這對谷歌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
但對中國消費者而言,他們將處于較為有利的地位,因為可以在這兩個強大的移動平臺中進行選擇:iPhone擁有較佳的用戶界面、用戶體驗和品牌吸引力。但是價格卻要比Android手機高出20-30%。是否值得呢?
我們的想法是,在銷售量方面,Android手機銷量可以達到iPhone銷量的三倍,而在利潤方面,蘋果將得到更多。蘋果因而可以在中國進行更多的營銷、廣告和推廣。
因此對蘋果來說,這將成為一個有益的循環,iPhone將成為中國市場一款優秀和精英的手機。當消費者愛上iPhone之后,他們將考慮購買iPad,甚至是MacBook Pro。從市場銷售方面看,蘋果iPhone購買者的顧客終身價值(即顧客能為企業帶來的收益總和)要遠高于Android平臺。而對于專業市場銷售人員,顧客終身價值是唯一最重要的營銷指數。
對于谷歌及其合作伙伴,盡管銷售量較高,利潤率仍然將低于蘋果,而谷歌也將因為缺少必要牌照而遭遇困難。盡管Android平臺可能會更加普及,但增加營收的機會卻不多,并且Android缺乏周邊商品或更高端的產品來銷售,這點不如蘋果。
谷歌中國的Android產品經理可能要問到的問題是:“投資更多的資金用于中國Android市場的營銷是否值得,即使這些錢最終不會轉化成廣告收入返回給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