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創新驚艷世界,技術的積累、數據的沉淀,直接促成了人工智能風口的爆發。2017年,人工智能在投資界、企業界、政策面上的全面表現,不僅讓外界對AI有了超出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期待,更成就了史無前例的技術崇拜。
2018年,人工智能向何處去?商界對“未來已來”的自信,國家政策的戰略籌謀,以及社會對智能時代夾雜著些許焦慮的技術崇拜,在新的一年將如何安放?
從商業風口來說,“產業AI”助推人才戰,但投資者、創業者需要更清醒。如果說2017年的人工智能還有些浮躁之氣,那么在2018年,更多的產業化動作而不僅僅是概念,可能會逐步落地。鑒于目前的人才缺口,2018年的人才戰可能會更猛烈。相比之下,需要更多冷思考的是創業和投資。
繼續高歌猛進,不該是2018年人工智能行業的調性。阿里云總裁胡曉明也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要去泡沫化,下一站將是“產業AI”。所謂“產業AI”,也可以說是“去車間寫代碼”,就是更多考慮技術落地的問題。換句話說,那些能夠落地的人工智能,才應該是2018年的主角,一些高級的人工智能離產業化還有較遠的距離,不適合拿來繼續炒作。事實上,目前業界所掌握的人工智能技術,只要借助對傳統細分行業的深入理解,對流程進行梳理、重整,已經足以大幅度提升產業效率。
人工智能要向產業化要回報,可以預見,2017年的人工智能投資、創業潮中,可能有一些創業企業因為風口周期的結束、回報周期的破滅而現出原形。2017年年末,創業家和i黑馬聯合發布了《2017創業“死亡榜”》,宣告創業的冬天已然到來。利率上升、創業項目魚龍混雜,都是一些創業項目戛然而止的原因,人工智能的風口顯然更大,但也注定逃不過創業和投資的周期律。
從社會規范來說,商業的歸商業,但必要的技術倫理和正確的“數據觀”不可缺失。
Business is Busineess——生意就是生意,這句西方諺語在人工智能時代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并非巧合的是,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各大知名互聯網企業侵犯數據隱私的話題一再登上輿論熱議的榜單,而海量的數據資源,恰恰是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優勢。
技術發展與社會倫理的矛盾沖突,并非新話題,但人工智能面臨的問題似乎更為尖銳。在所有這一領域的問題中,相比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失業問題,解決數據隱私問題的緊迫性更強。要知道,和美國硅谷相比,我國AI公司的估值要高出數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有大量的數據。之所以擁有這些數據,除了我們的移動互聯網發展更為迅猛——我國的手機用戶超過13億,數字經濟規模則已達3.4萬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還因為我們在數據保護上缺乏意識和行動,而在隱私保護更為成熟的美國,要獲取并名正言順地應用個人用戶數據是有難度的。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互聯網行業的競爭失范、價值導向問題是比較突出的。這是由法制環境缺失、發展滯后導致的,從根本上說則是由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現在的問題是,數據隱私是人工智能發展避不開的問題,而且,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階段,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也必須更加注重個人權利保障。可以說,最近國內頻發的數據隱私事件,已經為2018年人工智能規范發展提供了指示性的信號。
技術進化、商業潮流有其內在規律,以及應該遵循的社會倫理規范。人工智能經過2017年的風口,2018年有望進入沉淀期、發力期。總的來說,人工智能現階段的發展實際以及商業所要求的回報周期,可能使產業AI成為風口落地的重要方向,而作為一場史無前例的技術變革,一些社會層面的冷思考和建設性的舉措,也有了提上日程的必要,這些都將成為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鋪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