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慕尼黑是世界上第一個敢于嘗試開源系統,成為首個開源城市的地區。但是在經歷了十余年的波折后,慕尼黑政府終于扛不住了,宣布放棄Linux,遷回windows系統。
盡管自由軟件歐洲基金會認為此次IT系統遷回windows存在慕尼黑 IT結構性和組織問題,微軟當然開心了,但究其根本,慕尼黑政府還是因為摔了三跤,吃了虧,才不得不放棄原有的開源城市計劃,這也給中國提個醒。
第一跤:省錢的假象
2004年,慕尼黑宣布啟動開源城市計劃,所有市政府工作都將采用開源軟件,并且啟動了一個Linux分支計劃——LiMix。根據慕尼黑政府測算,此一舉能夠節約政府開支,同時實現軟件的自主性。
這便是開源的誘惑,聽起來個名利雙收的好事兒。但是當真正執行時,卻發現原計劃節省百萬歐元的省錢大計剛一開始執行就遇到了問題。
根據原計劃,遷移到Linux和OpenOffice 后,每月的故障單數量從 70 減少到 46可以節省了 400 萬歐元;另一方面,可以節省 280 萬歐元的軟件授權費和120 萬歐元的硬件升級費用。
而事實卻是:由于在遷移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無法調和的問題,慕尼黑政府決定遷回windows,而這將帶來額外的5000萬歐元的支出。
原本計劃節省百萬,現在卻要多投千萬,這筆賬慕尼黑算虧了。盡管Linux生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卻不能否認這次實踐的意義。
第二跤:生態弱 兼容難
Linux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走向商用,走向成熟,但一直沒有系統的生態作支撐。相較之下,windows以微軟為核心,比Linux商用更早,也更注重生態建設和軟件的兼容性。
面對開源系統,常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開源與商業的平衡。比如Docker技術生于開源環境,擁有很好的開發生態,但也經歷了商業化進程。
Linux雖然有企業版,但是慕尼黑想建立開源城市,又想節約成本,自然更多定位在免費的開源系統。但問題在于,沒有商業運作,很多開源系統無法找到兼容的軟件,甚至會影響工作效率。
第三跤:意外支出多 操作體驗差
如果想讓所有政企員工使用Linux系統,首先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操作體驗與操作能力問題。windows系統是主流操作系統,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完全沒有Linux系統經驗,突然更換系統將面臨太多問題。
對此,慕尼黑政府顯然已經考慮到并提供了系統的培訓服務,幫助工作者快速上手Linux系統。社民黨議員 Anne Hübner 稱:公共部門的800 個左右程序中大約有一半不支持 Linux,其它的程序則需要大量的努力和權宜方法。而最終換回到Windows系統已宣布此前的努力徹底失敗。
慕尼黑經驗 引中國借鑒
開源好嗎?當然好。但是這個“好”要有前提:需要Linux生態和技術足夠成熟,需要不斷教育民眾,需要堅定的支持。
如今,中國在IT發展的快車道上,如果想要使用開源系統,更需要吸取前人的錯誤,避免摔跤,不能讓技術成為政府組織更迭和組織結構性問題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