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新的技術浪潮正在涌現,即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正在快速進入產業應用。對此,中國社會需要保持敏銳的競技狀態:除了經濟系統,還有教育系統、科研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其中,企業無疑是走在第一線的。
相關的基礎設施鋪墊正在越來越成熟。中國近日發布《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提出用5到10年時間,形成下一代互聯網自主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IPv6商業應用網絡。
IPv6是用于替代現行版本互聯網IP協議(IPv4)的下一代IP協議,可以為數以千億臺的設備提供網址。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隨著IPv6的部署,我國下一代互聯網建設將正式啟動,并逐漸提速。屆時,我國的網絡基礎設施水平有望大幅提升,并處于世界領先。這不僅會大大促進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還將為車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的發展奠定網絡基礎,進而推動全行業的快速成長。
人工智能目前中國在世界上居于第一梯隊,高層對此也持續關注。11月15日,科技部在北京召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推進辦公室,并公布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以進一步加速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的落地實施。
隨著人工智能快速滲透,未來的時代將大大超乎我們的想象。互聯網觀察家凱文·凱利高屋建瓴地稱之為“人機共生時代”。
人機共生聽上去玄奧,實際上近在眼前。一個例子就是前不久福特汽車給那些需要長時間高舉雙手開展工作的工人安裝了智能機械手臂,這種“肉身搭配機械臂”,不僅能減輕疲勞,降低事故率,還能把老工人的生產力提升至年輕人的水平——當然,這只是人機共生的初級形態。未來,智能機器會像電一樣無所不在,徹底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
對中國社會來說,迎接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巨大改變,需要做出全方位調整。
近在眼前的就是工業技術升級,很多企業已經在實踐。廣東一個3C制造行業的案例是:在打磨環節,拋光工人每班共需990人,實施機器人替代后,兩班共節約1872人,現場只需3名工人進行維護,與此同時,機器人打磨和水淋技術徹底消除粉塵爆炸風險,效率提高45%,產品合格率大幅提升。
在中期,社會的調整將包含認知調整、資源配置調整、教育體系重構等重要方面。人工智能將顛覆或曰改變一切,機器的智能和能力在絕大多數領域將遠超人類,現有的教育體系必須及早調整,以尋找人的新定位和新專長,重復勞動將逐漸被拋棄,創造力和與機器“相處”的能力越來越重要。在資源配置的調整方面,將涌現出巨大的產業機會,任何一個傳統工商業領域+人工智能,都會構成新的創業項目。
在長期,最重要的應當是與人與智能機器共生、共同進化的理論研究,不僅包括技術方面,還包括倫理、社會結構等延伸極廣的領域。
例如對人工智能風險的理解。美國明星企業家伊隆·馬斯克稱:我們確保人工智能安全的概率僅有5%到10%,“需要萬分警惕人工智能,它們比核武器更加危險!”而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告誡:機器人的進化速度可能比人類更快,而它們的終極目標將是不可預測的,我真的很害怕人工智能取代人類,成為新物種。
這一擔憂看上去好像過于遙遠,但社會不能消極等待。相關的多學科、跨學科研究應該抓緊展開,并不斷優化“創新的治理”(Governanceofinnovation)。除了技術專家之外,經濟學家、法學家、管理學家、政府管理部門乃至社會公眾,都有積極參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