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最近發布“全球獨角獸公司榜單”,共214家企業上榜。所謂“獨角獸公司”,是指估值超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他們是企業界的新生勢力,未來巨頭都在他們中誕生。分析獨角獸,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創業環境和質量,也可以看出未來幾十年的企業氣象。
這份報告最大的亮點是中國。中國是擁有“獨角獸”第二多的國家,僅次于美國。在上榜的214家企業中,中國占據了55家,占美國以外獨角獸數量的一半以上。數量不如美國多,規模卻不小。榜單前十名大公司,中美四六瓜分,有分庭抗禮之勢。
中美是世界上人口位居前列的大國,政治穩定,經濟開放。兩國都有統一市場、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在企業界,前十幾年都是中國在學美國,現在則進入中美互相學習的時代,這也預示了未來十幾年全球經濟的格局。
中美以外,其他國家的獨角獸數量要少得多。排在第三名的是印度,其上榜的獨角獸企業不足10家,遠遠不如中國。通過觀察印度的企業環境,會對中國的企業有更深的理解。
印度人口規模和中國差不多,看起來也是十億級的大市場。然而,真實的情況遠非如此。實際上,13億印度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在市場上都處于沉睡的狀態。印度雖有眾多的軟件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基本是面向歐美企業業務,鮮有中國這樣發達的2C業務。
受經濟水平的限制,印度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其城市電力經常中斷,交通也很不便利,鐵路系統年久失修,經常發生事故;印度的通信基礎也很落后,手機信號普遍停留在2G和3G時代。盡管其智能手機占全國總人口的17%,但實際上,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要比這低得多。
觀察印度,再看中國的市場環境,我們會發現:中國全球市場第二的地位來之不易,我們用一代人的艱辛奠定了國家經濟的堅實基礎。基礎一旦打下,就為此后經濟起飛創造了條件,并且不容易被超越。
中國經濟成功,最寶貴的經驗之一是工業化。從早期的進口加工、代工生產、低端產業鏈承接,到中國創造,通過三十年積累,中國企業在資金人才和技術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中國貢獻了大量工業品和絕大多數消費品的生產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此外,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也有長足的進步,無論工程建設、交通運輸還是通信技術,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中國扎實的基礎教育,不僅為工業化培養了人才,也培育了具有消費能力的大市場。而這恰恰是印度缺乏的。
中國互聯網崛起,是在工業化和信息化基礎上,適逢互聯網浪潮,從而獲得超車的機會。沒有互聯網,中國經濟也會趕上,只是再遲一些年而已;這一點可以從獨角獸企業的類型看出來。像小米、大疆等,嚴格說來都不算互聯網企業,而是傳統行業的升級。有了互聯網,傳統企業都如虎添翼,迅速地擴大規模,這是過去不具備的條件。產業規模一旦形成,將會孵化出更多新興企業,這也是我們能預期的。
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經濟的新勢力,取決于這些企業能成長得多大,還有多少獨角獸能生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