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今年上半年的合同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57億美元,盡管華為不愿意證實這個數字,按照這個規模,華為達到今年300億美元的銷售目標將不在話下。
但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是,華為的這種增長速度是否能一直堅持下去?就通信行業來說,當通信產品已經實現標準化,通信技術幾乎可以看到盡頭,產品價格降到不能再降,華為的前途在哪里?
從整個信息產業的發展路徑來看,通信行業所在的電信網、IT企業所在的互聯網以及廣播電視所在的廣電網,三網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如果說華為現在的競爭對手還只限于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等傳統的設備商,那么它下一步的競爭對手是誰,目前誰也說不準。
正如思科從最初的網絡設備提供商,目前只能稱之為解決方案提供商,它提供硬件之外的軟件、終端等一切解決方案;也如諾基亞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再限于摩托羅拉、三星等傳統的手機廠商,它未來的競爭對手將是谷歌、蘋果或者微軟。連諾基亞西門子也與東軟成立了軟件的合資公司。
華為的業務范圍正慢慢地突破通信設備這一狹窄的領域。迅速成長的終端業務正成為華為下一個重要增長點;2008年,華為管理服務業務銷售額增長了67%,增速遠超過傳統設備銷售的增長幅度。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非核心業務在華為總收入中的比重,但新業務的崛起正在改變華為的定位和角色。
以華為與賽門鐵克成立的合資公司華賽為例,其業務范圍已經悄然從電信用戶轉戰至基于行業應用的金融、教育、醫療、電子政務等企業、政府、機構客戶上。
在三網融合的時代,傳統的設備商都在悄然轉身,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由電信的“云”向互聯網的“云”漂移。或許下一個10年,他們更愿意談論的是虛擬化數據中心,而不是笨重的設備和放置設備的機房。
與設備商相比,更愿意談論“云”的是互聯網企業。當設備商從硬件行業向“云”進發的同時,互聯網企業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云”靠攏。
除了谷歌、微軟等互聯網巨頭之外,“云計算”已經成為所有互聯網企業的必爭之地。今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在十周年慶典的時候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云計算公司。
相比前幾年的發展,電子商務已經在普及率和滲透率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阿里巴巴認為,正如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一樣,電子商務也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礎設施之一,而云計算就是讓這個基礎設施變得更為強大的必然路徑。
在這個由左及右和由右及左的行進中,三網融合的共同未來決定了不管是華為等設備商或者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或者正在奮起直追的廣電企業都將在“云”里相遇。中國有句古話叫“殊途同歸”,但在“同歸”之前,誰行動得更早,誰就能更早到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