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回憶一下,亞馬遜在你心目中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是不是基本上都沒有什么負面新聞、載譽良多?再回憶一下Facebook和Google,它們是什么樣的公司?是不是贊美與批評共存?科技界接受的批評很多,但似乎亞馬遜并不是其中一員。Klint Finley在WIRED發表了“Teflon Amazon, Where Bezos Gets Rich and Bad News Never Sticks”,表達他對這一怪象的闡述和理解,最終,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還得從貝索斯的經營理念上尋找。
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將雇傭3000名員工專門監管Facebook直播視頻當中出現的暴力因素,Google也有著一支監控YouTube當中極端言論和不當內容的大軍。這個搜索巨頭也早已發布了避免新聞謠言的新產品。與此同時,Theranos、#juicegate以及Uber等互聯網丑聞的爆發,讓這些科技企業苦心經營的革新先鋒形象付之一炬,他們在公眾看來,成為了有權有勢但殘忍非常的人、或是善于鉆營的騙子、或是兩者兼有。
但是亞馬遜卻是一股清流。當廣告主質問扎克伯格,為什么他們的廣告出現在虛假新聞和謀殺直播的頁面的時候,亞馬遜已經在奧斯卡和艾美獎中大放異彩了。當投資人質疑他們為什么要把錢浪費在Larry Page那些異想天開的項目上的時候,亞馬遜卻以一點一滴的利潤累積成日漸攀升的股價,該公司無人機投遞及線下無人售貨商店的夢想,讓CEO杰夫·貝索斯逐步接近世界首富的寶座。盡管對互聯網隱私的擔憂日漸增長,亞馬遜卻成功讓1100萬人在日常保留其商品瀏覽記錄,甚至成功忽悠人們購買亞馬遜出品的攝像設備,哪怕是安裝在臥室這樣私密的環境中。
亞馬遜之所以享有良好的口碑,與它“不主動打擾”的商業模式不無關系。亞馬遜主要通過售賣商品和服務盈利,而不是根據用戶瀏覽歷史推送廣告掙錢。這就讓亞馬遜遠離爭議。亞馬遜和貝索斯就像里根一樣,揮一揮衣袖,不沾染一絲非議。
取悅每一位用戶
亞馬遜并不會給數十億用戶發送那種根據算法得出的新聞推送,它也不會只給用戶提供搜索的唯一結果。亞馬遜目前自由的信息平臺讓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2016年美國大選后爆發的假新聞爭論。盡管亞馬遜也會在產品頁面上登載廣告,它的廣告只構成亞馬遜營收當中較小的一部分。所以當Facebook和Google需要在用戶體驗、內容供應者和廣告商之間平衡斡旋的時候,亞馬遜只需要關注于它的消費者們即可。沒錯,亞馬遜當然也得考慮賣家和供貨商的需要,但是它在做決策的時候,卻不需要瞻前顧后,因為它沒有那么多利益相關方的掣肘。只要亞馬遜及時且完好地派送商品,顧客就很開心。
亞馬遜也很幸運,它擁有電子游戲直播網站Twitch,這就避免了很多高調謀殺、自殺直播的可能。看上去,Twitch走上這條悲劇道路也只是時間問題,但到了那會兒,直播有害的鍋也是Facebook來背。
然而,幸運和商業模式也不能完全解釋為什么亞馬遜可以避免它的同行們不得不面對的公關危機。亞馬遜倉庫工人的工作環境簡直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2015年,《紐約時報》報道了亞馬遜的白領員工們也好不到哪里去。亞馬遜被長期認為是頤指氣使的書籍出版商,而且它剛剛從歐洲的一場針對電子書業務的反壟斷官司中脫身。隨著時間的發展,亞馬遜終于開始在所有的國家征收銷售稅了。不知為何,類似丑聞讓Uber和微軟深陷其中,而亞馬遜卻能置身事外。
也是,低廉的價格和迅速的配送讓亞馬遜用戶足以使顧客們不顧上述爭議而連連光顧,但是看上去根本就是消費者們壓根兒不認為亞馬遜有什么問題。根據The Harris的調查,亞馬遜的名聲要比其他美國科技公司要好,險勝蘋果和Google。沃爾瑪徒有價格低廉之名,卻也深陷勞工待遇丑聞,以至于在整個名單中不幸墊底。
亞馬遜沒被打上“惡棍”標簽,可能得歸功于貝索斯對于公司形象的付出。在Brad Stone的著作《一網打盡:貝索斯與亞馬遜時代》一書中,他披露了一份貝索斯描述“cool”公司所應有品質的備忘錄。據貝索斯所言,Cool公司應當是彬彬有禮的,它不光會承擔風險,更不會畏懼風險。
杰夫·貝索斯 攝影丨DAVID RYDER/GETTY
亞馬遜慷慨的退換政策、層出不窮的新產品和服務,以及最終成為書店、零售行業領頭羊,把上述cool公司的運營哲學體現地淋漓盡致。直到現在,亞馬遜每次都能夠“以弱凌強”,但從未被視作市場一霸。問題是這種狀況還能持續多久。當亞馬遜把其他大公司一個接一個地斬落馬下的時候,它可能會成為下一個cool公司的目標,而到那時,它那層不粘鍋外衣就要被無情地撕扯掉了。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