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國家戰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部署,落實《信息產業發展指南》要求,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了《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規〔2016〕425號,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以創新發展和融合發展為主線,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的發展目標,提出了全面提高創新發展能力、積極培育壯大新興業態、深入推進應用創新和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加強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等六大任務,提出了九個重大工程,明確相關保障措施。《規劃》是“十三五”時期指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文件,將引導行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靈魂,“軟件定義”是信息革命的新標志和新特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引領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核心力量,是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核心支撐。建設強大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我國構建全球競爭新優勢、搶占新工業革命制高點的必然選擇。“十二五”以來,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技術創新和應用水平大幅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入,國內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迎來更大發展機遇。為深入貫徹《中國制造2025》《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等國家戰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總體部署,落實《信息產業發展指南》總體要求,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回顧
“十二五”期間,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質量、效益全面躍升,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在由大變強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產業規模快速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業務收入從2010年的1.3萬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4.3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7%,占信息產業收入比重從2010年的16%提高到2015年的25%。其中,信息技術服務收入2015年達到2.2萬億元,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的51%;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業態快速興起和發展。軟件企業數達到3.8萬家,從業人數達到574萬人。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突顯,中國軟件名城示范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業務收入合計占全國比重超過50%。
創新能力大幅增強,部分領域實現突破。2015年,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研發強度(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9.6%。軟件著作權登記數量達29.24萬件,是2010年的3.8倍。基礎軟件創新發展取得新成效,產品質量和解決方案成熟度顯著提升,已較好應用于黨政機關,并在部分重要行業領域取得突破。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大型樞紐機場行李分揀系統、千萬噸級煉油控制系統等重大應用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新興領域創新活躍,一批骨干企業轉型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平臺化、網絡化、服務化的商業模式創新成效顯著,涌現出社交網絡、搜索引擎、位置服務等一批創新性產品和服務。
企業實力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培育出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品牌形象優、國際化水平高的骨干企業,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2015年,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合計收入占全行業的14%,入圍門檻從2010年的3.96億元提高到13.3億元,企業研發創新和應用服務能力大幅增強,已有2家進入全球最佳品牌百強行列,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一批創新型互聯網企業加速發展,進入國際第一陣營,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10強中,中國企業占4家。
應用推廣持續深入,支撐作用顯著增強。軟件技術加速向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領域滲透融合,有力支撐了電力、金融、稅務等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安全保障。持續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61.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45.4%,有效提高了制造企業精益管理、風險管控、供應鏈協同、市場快速響應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加速催生融合性新興產業,促進了信息消費迅速擴大,移動出行、互聯網金融等新興開放平臺不斷涌現,網上政務、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型服務模式加速發展,2015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1.8萬億元。
公共服務體系加速完善,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軟件名城、園區基地等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創建了8個中國軟件名城,建設了17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以及一批產業創新平臺、應用體驗展示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產業公共服務體系,軟件測試評估、質量保障、知識產權、投融資、人才服務、企業孵化和品牌推廣等專業化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產業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在服務行業管理、促進產業創新發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依然面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基礎領域創新能力和動力明顯不足,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亟待加強,基礎軟件、核心工業軟件對外依存度大,安全可靠產品和系統應用推廣難。二是與各行業領域融合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特別是行業業務知識和數據積累不足,與工業實際業務和特定應用結合不緊密。三是資源整合、技術迭代和優化能力弱,缺乏創新引領能力強的大企業,生態構建能力亟待提升。四是網絡安全形勢更加嚴峻,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需進一步加強。五是產業國際影響力與整體規模不匹配,國際市場拓展能力弱,國際化發展步伐需要持續加快。六是行業管理和服務亟待創新,軟件市場定價與軟件價值不匹配問題有待解決,知識產權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強。七是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領軍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緊缺,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產業發展實際需求。
二、發展形勢
(一)以“技術+模式+生態”為核心的協同創新持續深化產業變革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步入加速創新、快速迭代、群體突破的爆發期,加快向網絡化、平臺化、服務化、智能化、生態化演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快速發展和融合創新,先進計算、高端存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神經科學等新技術加速突破和應用,進一步重塑軟件的技術架構、計算模式、開發模式、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日益成熟,加速步入質變期。開源、眾包等群智化研發模式成為技術創新的主流方向,產業競爭由單一技術、單一產品、單一模式加快向多技術、集成化、融合化、平臺系統、生態系統的競爭轉變,生態體系競爭成為產業發展制高點。軟件企業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平臺,強化技術、產品、內容和服務等核心要素的整合創新,加速業務重構、流程優化和服務提升,實現轉型發展。
(二)以“軟件定義”為特征的融合應用開啟信息經濟新圖景
以數據驅動的“軟件定義”正在成為融合應用的顯著特征。一方面,數據驅動信息技術產業變革,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跨界融合和創新發展,通過軟件定義硬件、軟件定義存儲、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定義系統等,帶來更多的新產品、服務和模式創新,催生新的業態和經濟增長點,推動數據成為戰略資產。另一方面,“軟件定義”加速各行業領域的融合創新和轉型升級。軟件定義制造激發了研發設計、仿真驗證、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環節的創新活力,加快了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云制造等新模式的發展,推動生產型制造向生產服務型制造轉變;軟件定義服務深刻影響了金融、物流、交通、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的產業主體、業務平臺、融合性業態和新型消費,引發了居民消費、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多維度、深層次的變革,涌現出分享經濟、平臺經濟、算法經濟等眾多新型網絡經濟模式,培育壯大了發展新動能。
(三)全球產業競爭和國家戰略實施對產業發展提出新任務新要求
世界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圍繞技術路線主導權、價值鏈分工、產業生態的競爭日益激烈,發達國家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加速戰略布局,搶占未來發展主導權,給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跨越發展帶來深刻影響。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軍民融合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以及國家網絡安全保障的戰略需求,賦予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的使命和任務;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等,對進一步激活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市場主體、提升產業層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三、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產業由大變強和支撐國家戰略為出發點,以創新發展和融合發展為主線,著力突破核心技術,積極培育新興業態,持續深化融合應用,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生態體系,加速催生和釋放創新紅利、數據紅利和模式紅利,實現產業發展新跨越,全力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二)發展原則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擺在產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進一步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完善創新服務體系,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和氛圍,推動實現產業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應用創新。
協同推進。強化跨部門協作和區域協同,完善政產學研用金合作機制,最大程度匯聚和優化配置各類要素資源。以大企業為主力軍、中小企業為生力軍,強化產業協同,加速形成技術、產業、標準、應用和安全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融合發展。以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軍民融合發展等戰略為契機,促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與經濟社會各行業領域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催生新型信息消費,變革社會管理方式。
安全可控。強化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應用能力建設,著力解決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問題。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快關鍵產品和系統的推廣應用。發展信息安全技術及產業,提升網絡安全保障支撐能力。
開放共贏。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要素和市場資源,加強技術、產業、人才、標準化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順應開源開放的發展趨勢,深度融入全球產業生態圈,提高國際規則制定話語權,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備,產業有效供給能力大幅提升,融合支撐效益進一步突顯,培育壯大一批國際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
——產業規模。到2020年,業務收入突破8萬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占信息產業比重超過30%,其中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達到55%。信息安全產品收入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軟件出口超過680億美元。軟件從業人員達到900萬人。
——技術創新。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加大,在重點領域形成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基礎軟件協同創新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具有競爭力的平臺解決方案并實現規模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領域創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信息安全等領域的創新發展向更高層次躍升。重點領域標準化取得顯著進展,國際標準話語權進一步提升。
——融合支撐。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水平大幅提升。工業軟件和系統解決方案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全面提高,基本滿足智能制造關鍵環節的系統集成應用、協同運行和綜合服務需求。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關鍵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在產業轉型、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的支撐服務能力全面提升。
——企業培育。培育一批國際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收入百億級企業達20家以上,產生5到8家收入千億級企業。扶持一批創新活躍、發展潛力大的中小企業,打造一批名品名牌。
——產業集聚。中國軟件名城、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建設邁向更高水平,產業集聚和示范帶動效應進一步擴大,產業收入超千億元的城市達20個以上。
四、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
(一)全面提高創新發展能力
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強基礎技術攻關,超前布局前沿技術研究和發展,構建核心技術體系,加快信息技術服務創新,完善以企業為主體、應用為導向、政產學研用金相結合的產業創新體系。
加快共性基礎技術突破。面向重大行業領域應用和信息安全保障需求,瞄準技術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大力度支持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軟件等基礎軟件技術和產品研發和應用,大力發展面向新型智能終端、智能裝備等的基礎軟件平臺,以及面向各行業應用的重大集成應用平臺。加快發展適應平臺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的軟件工程方法、工具和環境,提升共性基礎技術支撐能力。
布局前沿技術研究和發展。圍繞大數據理論與方法、計算系統與分析、關鍵應用技術及模型等方面開展研究,布局云計算和大數據前沿技術發展。支持開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共性技術、應用技術研究,重點突破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聽覺、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控制與決策等人工智能技術。加快無人駕駛、虛擬現實、3D打印、區塊鏈、人機物融合計算等領域技術研究和創新。
加強信息技術服務創新。面向重點行業領域應用需求,進一步增強信息技術服務基礎能力,提升“互聯網+”綜合集成應用水平。形成面向新型系統架構及應用場景的工程化、平臺化、網絡化信息技術服務能力,發展微服務、智能服務、開發運營一體化等新型服務模式,提升信息技術服務層級。加快發展面向移動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平臺的移動支付、位置服務、社交網絡服務、數字內容服務以及智能應用、虛擬現實等新型在線運營服務。加快培育面向數字化營銷、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游戲動漫、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服務平臺和解決方案。大力發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端外包服務。
加強產業創新機制和載體建設。面向基礎軟件、高端工業軟件、云計算、大數據、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加強產學研用對接,布局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建立以快速應用為導向的創新成果持續改進提高機制,加快核心技術成果的轉化。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建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引導互聯網大企業進一步通過市場化方式向社會開放提供優勢平臺資源和服務。加強產業聯盟建設,探索完善共同參與、成果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強化協同創新攻關。發揮開源社區對創新的支撐促進作用,強化開源技術成果在創新中的應用,構建有利于創新的開放式、協作化、國際化開源生態。
專欄1:軟件“鑄魂”工程
加快突破基礎通用軟件。圍繞基礎通用軟件由跟跑到并跑發展戰略目標,以安全可靠應用試點為抓手,實現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領域核心基礎技術突破,建立安全可靠基礎軟件產品體系。建設安全可靠軟硬件聯合攻關平臺,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搭建通用技術創新和應用平臺。發展需求分析與設計、編程語言與編譯、軟件測試驗證、過程改進和成熟度評價度量、集成開發等軟件工程方法、工具和環境,完善基礎通用軟件開發和應用生態。
強化網絡化軟件競爭優勢。圍繞網絡化軟件由并跑到領跑發展戰略目標,突破虛擬資源調度、大規模并行分析、分布式內存計算等核心技術,引導骨干企業加快研發面向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新型中間件和辦公套件。
搶先布局發展智能化軟件。圍繞搶占智能化軟件領跑地位戰略目標,突破虛擬資源調度、數據存儲處理、大規模并行分析、分布式內存計算、輕量級容器管理、可視化等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等技術。支持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知識圖譜、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復雜環境識別、新型人機交互、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控制與決策、類腦智能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動人工智能深入應用和發展。
構筑開源開放的技術產品創新和應用生態。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參與和主導國際開源項目,發揮開源社團、產業聯盟、論壇會議等平臺作用,匯集國內外優秀開源資源,提升對開源資源的整合利用能力。通過聯合建立開源基金等方式,支持基于開源模式的公益性生態環境建設,加強開源技術、產品創新和人才培養,增強開源社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專欄2:信息技術服務能力躍升工程
強化基礎服務能力建設。創新基礎通用的信息技術服務方法論,鼓勵企業建立網絡化、智能化、多行業的知識庫。支持企業研發網絡化開發和集成平臺、異構云環境資源調度管理、微服務管理等關鍵支撐工具。支持提升信息技術咨詢、信息系統方案設計、集成實施、遠程運維等服務能力,鼓勵相關企業建立信息技術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完善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提升測試驗證、集成適配等服務保障能力。
發展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創新軟件定義服務新理念,鼓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的信息技術服務新業態。整合資源,支持重點企業面向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領域,提升容器、區塊鏈、開發運營一體化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服務能力,加快培育各類新型服務模式和業態,促進信息服務資源的共享和利用。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及產業園區,組織開展面向“互聯網+”的智能服務試點示范。
促進企業服務化轉型發展。支持重點行業企業發揮基礎優勢,加速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發展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的新型服務業務。支持軟件企業加快向網絡化、服務化、平臺化轉型,研發綜合性應用解決方案,并推動其與重點行業企業的跨界聯合,實現共贏。
(二)積極培育壯大新興業態
順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和變革趨勢,著力研發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關鍵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鼓勵平臺型企業、平臺型產業發展,加快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形成“平臺、數據、應用、服務、安全”協同發展的格局。
1. 創新云計算應用和服務
支持發展云計算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各行業領域信息系統向云平臺遷移,促進基于云計算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云計算與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與創新應用,積極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支持大企業開放云平臺資源,推動中小企業采用云服務,打造協同共贏的云平臺服務環境。發展安全可信云計算外包服務,推動政府業務外包。引導建立面向個人信息存儲、在線開發工具、學習娛樂的云服務平臺,培育信息消費新熱點。完善推廣云計算綜合標準體系,加強云計算測評工具研發和測評體系建設,提高云計算標準化水平和服務能力。
專欄3:云計算能力提升工程
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安全可信云計算。鼓勵骨干企業開展智能制造資源和服務的可信云計算資源池建設,支撐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活動。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跨界聯合,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在線支持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
開展云計算應用示范。組織開展工業云服務創新試點,推進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測試驗證等資源的開放共享,打造工業云生態系統。支持發展第三方專有云解決方案,在政務、金融、醫療健康等領域開展行業應用試點示范,推動核心業務系統向專有云遷移。
提高公共云服務能力。開展公共云服務企業能力評價體系建設,研究完善云服務評價及計量計費標準,支持公共云服務骨干企業建設高水平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鼓勵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行業骨干企業利用公共云服務構建信息化解決方案。
2. 加快大數據發展和應用
構建大數據產業體系。加強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培育大數據產品體系。發展大數據采集和資源建設、大數據資源流通交易、大數據成熟度評估等專業化數據服務新業態,推進大數據資源流通共享。培育大數據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打造多層次、梯隊化的產業創新主體。優化大數據產業布局,建設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和綜合試驗區。支持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展大數據標準驗證、測評認證等服務,完善大數據產業公共服務體系。
發展工業大數據。支持研發面向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運維服務等關鍵環節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平臺,推動建立完善面向全產業鏈的大數據資源整合和分析平臺,開展大數據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創新和試點示范。依托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數據密集型產業集聚區,支持建設一批工業大數據創新中心、行業平臺和服務示范基地,豐富工業大數據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模式。
深化大數據應用服務。面向金融、能源、農業、物流、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開發推廣大數據產品和解決方案,促進大數據跨行業融合應用,助力重點行業轉型發展。以服務民生需求為導向,加快大數據在醫療、教育、交通、旅游、就業、社保、環保、應急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支持建立面向政務、社會治理和網絡安全領域的大數據平臺,強化頂層設計、整合資源,推動大數據技術深入應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專欄4:大數據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工程
加強大數據關鍵技術產品研發和產業化。開展新一代關系型數據庫、分布式數據庫、新型大數據處理引擎、一體化數據管理平臺、數據安全等關鍵技術及工具攻關,充分利用開源技術成果,推動構建大數據技術體系。發展大數據可擴展高質量的計算平臺及相關軟件系統,提升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知識發現能力和輔助決策能力,形成較為健全的大數據產品體系。大力發展與重點行業領域業務流程及數據應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數據解決方案。
布局推進大數據應用示范。開展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創建,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大數據應用創新試點。推動大數據與云計算、工業互聯網、信息物理系統等的融合發展,支持建立面向不同工業行業、不同業務環節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選取重點工業行業、典型企業和重點地區開展工業大數據應用示范,提升工業領域大數據應用服務水平。
3. 深化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軟件創新應用
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和服務,面向新興媒體、醫療健康、文化教育、交通出行、金融服務、商貿流通等領域創新發展需求,鼓勵建立分享經濟平臺,支持發展基于軟件和移動互聯網的移動化、社交化、個性化信息服務,積極培育新型網絡經濟模式。加強物聯網運行支撐軟件平臺、應用開發環境等研發應用,進一步深化物聯網軟件技術在智能制造、智慧農業、交通運輸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加快發展車聯網、北斗導航等新型應用,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北斗導航軟件技術及應用平臺發展。
(三)深入推進應用創新和融合發展
充分發揮軟件的深度融合性、滲透性和耦合性作用,加速軟件與各行業領域的融合應用,發展關鍵應用軟件、行業解決方案和集成應用平臺,強化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服務型制造水平,培育擴大信息消費,強化對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等的支撐服務。
1. 支撐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圍繞制造業關鍵環節,重點支持高端工業軟件、新型工業APP等研發和應用,發展工業操作系統及工業大數據管理系統,提高工業軟件產品的供給能力,強化軟件支撐和定義制造的基礎性作用。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研發面向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的系統解決方案,開展試點示范,提升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推進信息物理系統(CPS)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開展行業應用測試和試點示范。推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與制造企業融合互動發展,打造新型研發設計模式、生產制造方式和服務管理模式。
專欄5:工業技術軟件化推進工程
工業軟件及解決方案研發應用。面向智能制造關鍵環節應用需求,支持研發計算機輔助設計與仿真、制造執行系統、企業管理系統、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一批應用效果好、技術創新強、市場認可度高的工業軟件產品及應用解決方案,進一步突破高端分布式控制系統、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等工業控制系統核心技術和產品,強化安全可靠程度和綜合集成應用能力,推動在重點行業的深入應用。
工業信息物理系統驗證測試平臺和行業應用示范。支持工業信息物理系統關鍵技術及系統解決方案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建立工業信息物理系統驗證測試平臺和安全測試評估平臺。面向航空、汽車、電子、石化、冶金等重點行業,開展信息物理系統應用示范。
工業軟件平臺及APP研發和應用試點示范。支持軟件企業聯合工業企業,面向重點行業建設基礎共性軟件平臺和新型工業APP庫,構建工業技術軟件體系,開展應用試點示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或行業建設工業APP共享交易平臺,豐富工業技術軟件生態。
專欄6:面向服務型制造的信息技術服務發展工程
支撐制造業向生產服務型加速轉型。引導制造企業建立開放創新交互平臺、在線設計中心,充分對接用戶需求,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按需、眾包、眾創等研發設計服務模式。鼓勵大型制造企業發展基于互聯網平臺、面向產業鏈上下游的云制造、供應鏈管理的服務。支持重點工業行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發展產品監測追溯、遠程診斷維護、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在線服務新模式,推動產品向價值鏈高端躍升。鼓勵企業基于產品智能化、供應鏈在線化的大數據分析挖掘開展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新業務。
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推動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面向制造業研發集成解決方案,提供信息技術咨詢、設計和運維服務,開展示范應用和推廣。面向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船舶等制造業重點領域,鼓勵和支持信息技術服務在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綠色制造中的應用,促進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應用推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鼓勵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創新發展,支撐面向制造業的供應鏈管理和市場銷售。
強化以供需對接為核心的服務支撐。探索建立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共性的研發測試、仿真模擬、人才培訓、設備租賃等各項服務。強化供給端和需求端雙驅動,搭建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與制造企業供需對接平臺,建立良性對接機制,推廣先進經驗,促進跨領域合作。加快研制和推廣應用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構建完善的標準體系。
2. 支撐重點行業轉型發展
面向“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圍繞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等環節,支持相關應用軟件、智能控制系統、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以及農業大數據應用、涉農電子商務等發展。面向“互聯網+”能源發展需求,支持發展能源行業關鍵應用軟件及解決方案,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協調匹配。堅持鼓勵創新和規范引導相結合,發展互聯網金融相關軟件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強化對“互聯網+”金融的支撐服務。支持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智能倉儲體系建設,以及物流裝備嵌入式軟件等研發應用,提升物流智能化發展水平。支持面向交通的軟件產品和系統研發,支撐智能交通建設,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
3. 支撐政府管理和民生服務
圍繞現代政府社會治理應用需求,鼓勵和支持發展一批政府管理應用軟件,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面向政府服務和社會治理的產品和服務體系。開展醫療、養老、教育、扶貧等領域民生服務類應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的研發及示范應用,推動基于軟件平臺的民生服務應用創新。
專欄7: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驅動信息消費工程
發展關鍵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支持軟件企業與其他行業企業深入合作,搭建關鍵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的協同創新平臺,研發大型管理軟件、嵌入式軟件等軟件產品,提升融合發展能力。面向重點行業領域,布局發展面向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計算環境的關鍵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構建行業重大集成應用平臺。
發展面向重點行業領域的信息技術服務。面向農業、金融、交通、能源、物流、電信等重點行業,大力發展行業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數據分析等新型服務。面向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模式,構建新型信息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圍繞餐飲、娛樂、出行、文化、旅游等居民生活服務領域消費需求,培育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新模式,發展基于軟件與互聯網的分享經濟服務新業態,以及各類創新型的產品和服務。圍繞智慧城市建設,重點發展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政務等領域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開展信息消費創新應用示范,推廣擴大信息消費的典型經驗和模式。
(四)進一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圍繞信息安全發展新形勢和安全保障需求,支持關鍵技術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發展安全測評與認證、咨詢、預警響應等專業化服務,增強信息安全保障支撐能力。
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支持面向“云管端”環境下的基礎類、網絡與邊界安全類、終端與數字內容安全類、安全管理類等信息安全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安全咨詢及集成、安全運維管理、安全測評和認證、安全風險評估、安全培訓及新型信息安全服務發展。加快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若干專業能力強、特色鮮明的優勢企業。推動電子認證與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生物識別等新技術的融合,加快可靠電子簽名應用推廣,創新電子認證服務模式。加強個人數據保護、可信身份標識保護、身份管理和驗證系統等領域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完善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構建統籌設計、集智攻關、信息共享和協同防護的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以“小核心、大協作”為原則,建設國家級工業信息系統安全保障研究機構,開展國家級工業信息安全仿真測試、計算分析和大數據應用等技術平臺建設,形成國家工業信息安全態勢感知、安全防護、應急保障、風險預警、產業推進等保障能力。完善政策、標準、管理、技術、產業和服務體系,開展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防護管理等政策及標準制定,加強工控安全檢查評估,支持工業控制系統及其安全技術產品的研發,鼓勵企業開展安全評估、風險驗證、安全加固等服務。
專欄8: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發展關鍵信息安全技術和產品。面向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突破密碼、可信計算、數據安全、系統安全、網絡安全等信息安全核心技術,支持基礎類安全產品、采用內容感知、智能沙箱、異常檢測、虛擬化等新技術的網絡與邊界類安全產品、基于海量數據和智能分析的安全管理類產品,以及安全測評、WEB漏洞掃描、內網滲透掃描、網絡安全防護、源代碼安全檢查等安全支撐工具的研發和應用。
加強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選取典型工業控制系統及其設備,開展工業防火墻、身份認證等重點網絡安全防護產品研發和測試驗證。面向石化、冶金、裝備制造等行業,遴選一批重點企業,開展網絡安全防護產品示范應用。支持工業控制系統網絡安全實時監測工具研發及其在重點企業的部署應用。建設一批工業信息系統安全實驗室,優先支持工業控制產品與系統信息安全標準驗證、仿真測試、通信協議安全測評、監測預警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培育一批第三方服務機構。
(五)大力加強產業體系建設
加快構建產業生態,著力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發展模式,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加強中央與地方協同,打造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構建產業生態。面向重大應用需求,以構建基礎軟件平臺為核心,逐步形成軟件、硬件、應用和服務一體的安全可靠關鍵軟硬件產業生態。以高端工業軟件及系統為核心,建立覆蓋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智能制造關鍵環節的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平臺,形成軟件驅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生態體系。圍繞新型消費和應用,以智能終端操作系統、云操作系統等為核心,面向移動智能終端、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領域,構建相應的產業生態體系。
培育創新型企業。支持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織實施重大產品研發和創新成果轉化,不斷提高新型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支持企業面向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新環境,重塑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創新研發模式、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發展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加強政策扶持、項目帶動和示范引領,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創新能力突出、發展潛力大的細分領域優勢企業。支持建設創客空間、開源社區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創業孵化、專業咨詢、人才培訓、檢驗檢測、投融資等專業化服務,優化改善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環境。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面向工業軟件、云計算、大數據、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加快產業發展和行業管理急需標準的研制和實施。實施《信息技術服務標準化工作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完善和推廣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體系。開展標準驗證和應用試點示范,建立標準符合性測試評估和認證體系。支持組建標準推進聯盟,推動建立產品研發和標準制定協同推進機制。鼓勵支持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制定,提升國際話語權。
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支持中國軟件名城、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城市等加大建設力度,做強優勢領域和主導產業,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支持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等區域加強軟件技術、產品和服務創新,突出特色優勢,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布局。發揮東北地區裝備制造集群優勢,發展面向制造業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支持中西部地區結合國家相關戰略實施,發展特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專欄9: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強化服務載體建設。支持各地結合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進一步推動產業基地和專業園區建設,完善優化一批產業創新平臺、應用體驗展示平臺等公共服務載體,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新創業載體,推動建設眾扶、眾籌等綜合服務平臺。支持中國軟件名城及試點城市創新公共服務機制,開展公共服務創新試點。建設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鼓勵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大企業、各類電子商務平臺向小微企業和創客群體開放創業創新資源,形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新創業平臺。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支持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匯集數據信息,豐富平臺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推動平臺互聯互通、服務共享。培育一批知識產權、投融資、產權交易、能力認證、產品測評、人才服務、企業孵化和品牌推廣等專業服務機構。推動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第三方中介組織加強自身建設,提升對行業發展和管理的服務支撐水平。以新興領域軟件產品標準和信息技術服務標準為重點,加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六)加快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
堅持開放創新,把握“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實施機遇,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要素和市場資源,加強技術、產業、人才、標準化等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深度融入全球產業生態圈,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和層次。
提升產業國際化發展能力。支持龍頭企業等建立完善海外運營機構、研發中心和服務體系,建設境外合作園區,鼓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外向型業務,加快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出口,打造國際品牌。依托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和平臺,加強政企聯動,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開展重大合作示范項目建設,支持企業聯合,發揮產業鏈協同競爭優勢,集群化“走出去”。加強原創技術引進渠道和機制建設,深化與技術原創能力強的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合作,加快引進人才、技術、知識產權等優勢創新資源,提高產業“引進來”的合作層次和利用水平。
強化國際化服務支撐。鼓勵地方從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加大對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支持和推進力度。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等積極參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和標準化工作,提升國際話語權。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產業聯盟、開源聯盟等中介組織的作用,為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市場化、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知識更新工程、海外人才培訓等手段的作用,支持軟件企業培養國際化人才和引進海外優秀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規體系
深入落實《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11〕4號),研究制定新形勢下適應產業發展新特點的政策措施。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措施和機制,強化對軟件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首購、訂購支持,鼓勵軟件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和鼓勵在信息化建設中加大對軟件和信息安全的投入。支持制定推動軟件技術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鼓勵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機制和措施手段。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產業政策創新試點。鼓勵地方研究制定加快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加強產業政策執行、評估和監管。推動完善產業相關法規體系。
(二)健全行業管理制度
鼓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探索加強行業運行監測分析、預警預判以及事中事后監管的新模式新方法,提升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建設,強化標準對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開展行業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加強行業態勢分析和預警預判,深入推進軟件正版化,鼓勵企業聯合建設軟件專利池、知識產權聯盟,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能力。加強軟件資產管理和使用,開展軟件價值評估和定價機制研究,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軟件價值評估體系。鼓勵研究建立云服務、數據服務等新興領域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順應產業發展新趨勢新特點,加強產業收入計量標準的研究,完善產業統計制度。強化行業自律,完善行業信用評價體系,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加強行業智庫建設,提升發展決策支撐能力。
(三)加大財政金融支持
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政策,統籌利用現有資金資源,加大對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支持。采用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方式,探索建立國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大企業和投資機構設立產業專項資金或產業基金、創新創業基金、天使創投、股權和并購等各類基金。鼓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完善企業境外并購、跨境結算等相關金融服務政策。深化產融合作,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推動商業銀行創新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創新發展,推動政策性銀行在國家規定的業務范圍內,根據自身職能定位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健全融資擔保體系,完善風險補償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股權抵押、知識產權質押業務,試點信用保險、科技保險,研究合同質押、資質抵押的法律地位和可行性。鼓勵企業擴大直接融資,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應收賬款融資、公司信用債等新型融資方式。
(四)創新人才培養
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強化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依托重大人才工程,加強“高精尖缺”軟件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才培養基金,重點培養技術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及復合型人才。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在職培訓為重點,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探索建立人才培養的市場化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鼓勵高校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推廣首席信息官制度,鼓勵企業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深入實施人才引進政策,重點發揮企業在人才引進中的作用,吸引和集聚海外優秀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回國就業創業。建立完善以能力為核心、以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標準,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
(五)強化統籌協調
建立健全部門、行業、區域之間的協調推進機制,在協同創新、標準制定、行業管理、市場監管、資金保障等方面加強聯動合作。引導和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合理布局重大應用示范和產業化項目,分工協作、有序推進。引導和鼓勵企業與其他行業企業建立多層次合作創新機制,在技術研發、應用推廣、安全保障、資源分配利用等方面實現協同發展。加強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評估,確保規劃實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