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對于互聯網科技領域來說是個標志性的日子,全球市值最高的五家公司第一次全部花落科技公司,并且都來自美國西海岸:舊金山灣區的Apple、Alphabet(Google母公司)和Facebook,以及西雅圖附近的Microsoft和Amazon。
這一節點向世人展示出:全球的經濟轉型正在悄然發生,今天的科技巨頭在個人生活和企業運營中占據更加中心的位置。
10年前在PC如日中天的時代,微軟是唯一一家市值擠進全球前20的科技公司。5年前,按市值排名的五大公司中有五家從事石油行業:埃克森、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和荷蘭皇家殼牌,這依然是工業經濟時代的代表,能源企業占據優勢。隨著能源行業沒落,五家最大的科技公司創造的數字平臺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從智能手機到云計算平臺,再到手機聊天應用。互聯網科技公司已然成為世界經濟中的新領導者。
從美國五大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產品技術發展路徑和方向看,主要呈現以下7個趨勢:
趨勢一:云計算服務成為業務新方向
Gartner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已達1750億美元,預計2016年達2030億美元,2019年達到3120億美元。與全球云計算市場相比,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尚小,占比不足5%。在云計算投入方面,亞馬遜、微軟和Google投入力度最大。
其中,亞馬遜在公共云服務市場排名全球第一,占據超過30%的市場份額,AWS(Amazon Web Services)除了提供基礎存儲和計算服務之類的IaaS(基礎設施云服務)以外,還提供數據分析、電子郵件、搜索和工作流等成百上千種其他的服務和功能,而提供這些附加服務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
微軟作為傳統的IT巨頭,在向云計算服務轉身的過程中速度迅猛,憑借其Office365和Azure的云服務雙引擎獲得了市場第二的位置。
Google的云計算平臺GAE是從PaaS(平臺即服務)起家,聚焦開發者人群,未來Google的方向會是聚焦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關的云服務方面,同時Google在云數據中心和硬件方面也擁有獨特的技術,比如Google將DeepMind的機器學習系統用在了控制部分數據中心上,不僅可以節約能源,還能提高能源效率。
Facebook與蘋果則主要聚焦在給消費者提供服務方面,目前并未為企業提供云服務。
趨勢二: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領域
以計算機視覺處理、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神經網絡訓練與深度學習技術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應用到大量的場景中。AlphaGo與人之間的人機大戰,引爆了世界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度。
2010年以來,蘋果已悄無聲息收購了15家人工智能公司,并將其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各種產品之中,以機器智能和平衡個人用戶的隱私為主,具體在Siri和無人駕駛汽車領域布局,蘋果還宣布與IBM共同開發人工智能健康數據平臺。
Google在人工智能領域布局很廣,在云服務中開源第二代機器學習系統TensorFlow,在人工智能硬件方面投入人工智能加速器芯片TPU,未來的應用領域會從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家居到虛擬現實多個產品中。
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深深依托于社交網絡的發展,從Facebook產品中獲得數據,訓練數據,得到的人工智能產品也發過來服務于社交網絡的用戶。
微軟則認為未來開啟對話即平臺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CaaP)時代,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智能助手、VR等領域。
趨勢三:虛擬現實有望成為下一代人機接口
很多人將2016年視為虛擬現實產業化元年。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強現實技術(Augmented Reality,AR)將顛覆傳統模式,通過提供良好的沉浸式體驗而成為新一代人機交互平臺。2016年全球的消費電子展(CES)和MWC(移動互聯網大會)上,虛擬現實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根據Digi-Capital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AR與VR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美元。其中AR市場規模為1200億美元,VR市場規模為300億美元。
雖然虛擬現實(VR)技術相關概念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被提出,但真正引起業界的關注當屬2014年的一件事:那就是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公司Oculus VR,一下讓沉默多年的VR成為了全球科技界的焦點。
Google已經將基于Android N系統的DayDream平臺作為VR的技術平臺,開始搭建VR生態。微軟在全息眼鏡HoloLens和深度傳感器Kinect方面投入巨資,與其Windows 10平臺進行結合。
當前,三星、谷歌、索尼、微軟、HTC等傳統行業巨頭們都將虛擬現實作為創新關注點,大量的創新企業在虛擬現實領域也大量涌現并崛起,虛擬現實硬件、軟件和內容領域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虛擬現實技術將深刻影響媒體、游戲、娛樂等行業,VR甚至會成為互聯網的另一個關鍵入口。
趨勢四:無人駕駛汽車成為下一步發展方向
據麥肯錫預測,無人駕駛汽車到2025年可以產生2000億至1.9萬億美元的產值。波士頓咨詢公司研究顯示,首批無人駕駛汽車將于2025年正式上路,到2035年無人駕駛汽車的全球年銷量預計可達1200萬輛。
可以想象,不久的將來,伴隨著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和產品的成熟,司機可能真的會失業。所謂無人駕駛依靠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
目前看,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主導者主要為汽車廠商與互聯網巨頭們,互聯網巨頭雖然在汽車以及相關零部件制造等領域缺乏經驗,但它們在云計算、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高精度地圖等領域有明顯的優勢。
2015年6月26日,Google無人駕駛車正式開上美國加州的公路進行測試。Apple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Project Titan正在進行之中,預計2021年上市。2016年1月15日,美國聯邦政府宣布,計劃在未來10年撥款40億美元,加速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希望減少交通事故死亡率和交通擁堵狀況。
趨勢五:無人機應用落地指日可待
在不久的將來,讓無人機與客機共享天空——這是美國白宮正在籌劃實施的一項計劃。美國政府宣布,它將實施數項旨在擴大無人機應用的計劃。白宮提出設想將無人機應用于安全檢查、救災、農業監測、空中交通管制、空中包裹遞送等用途。國際無人機系統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25年,該行業預計將產生82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并且將創造多達10萬個工作崗位。
Google X部門旗下的Project Wing計劃于兩年前秘密啟動,目標是解決在商業性航班空域開展大規模無人機送貨服務的問題。
亞馬遜的無人機項目為Prime Air,已經開始在英國進行測試,通過無人機送貨可以讓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下降80%。
Facebook剛剛完成Aquila無人機的第一次全面試飛,Facebook希望向全球沒法接觸網絡的16億人提供網絡,他們計劃利用這個太陽能驅動的無人機以激光傳輸數據,覆蓋60英里寬之內的地面區域,并且它能在空中停留長達90天。
趨勢六:機器人融入行業應用
機器人的底層技術要依賴于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根據Gartner公司預測,到2018年,20%的商業內容由機器自動產生,媒體工作者們要小心自己的工作被搶;到2018年,全球將有超過300萬工人處于“機器人老板”的領導下。
從工廠樓房到家庭居所,機器人未來會成為工人、伙伴、醫療助理、廚師、保安人員等等,應用需求一直在增加。不少初創公司聚焦在工業級機器人、消費級機器人、醫療服務機器人、安全機器人、通用機器人等細分領域。
比如亞馬遜目前已在13個配送中心部署了3萬倉儲機器人,亞馬遜的機器人把裝滿各種商品的貨架運送到采摘中心,然后再由員工完成商品的分揀工作,確保把商品遞送給正確的用戶。
趨勢七:下一代操作系統連接PC、手機和其他智能設備
目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就是缺乏統一的底層平臺軟件,智能設備無法實現互通。Google目前正在致力于開發一款新的開源操作系統——Fuchsia,使用不同的內核全新編寫,支持PC、手機以及其他智能設備。Fuchsia的目的就是打通PC和手機,可能會是谷歌未來IoT的融合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