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1月25日報道稱,新的一年剛剛開啟,但世界范圍內仍不缺少與并購(M&A)有關的話題。美國通用電氣(GE)決定出售歷史悠久的家電部門。而出售對象是中國家電巨頭海爾集團。在企業并購的范疇里,中美還有包括日本在內,國界似乎正悄然消失。
面對中國收購超越“資金邏輯”之時
海爾是在日本也廣為人知的企業。2012年,海爾從松下子公司三洋電機收購了包括“AQUA”品牌在內的白色家電業務,開始進入亞洲市場。而其接下來的目標鎖定在了美國。
此次海爾對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收購額達到54億美元。通用電氣2014年曾一度尋求向同行業的歐洲伊萊克斯出售該業務,但未能獲得美國反壟斷當局的批準,結果以失敗告終。海爾提出的收購額遠遠超過當時的33億美元。因此,從結果來看,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反而以更高價格被出售。
對于這起收購案,通用電氣家電業務基地所在的美國肯塔基州州長迅速發表評論表示歡迎。相比認為“(美國)知名品牌將被中國吞噬”的反對聲音,更多出現了認為“有助于當地就業擴大”等期待的聲音。而回想大約10年前,中國聯想集團收購美國IBM旗下的個人電腦部門之際,在美國曾引發嚴重爭議。
從這一點是否可以認為美國對中國企業的過敏反應已經消失呢?先從結論來說,這樣的判斷仍為時尚早。雖然是不太可能的假設,但如果此次通用電氣出售的是旗下的航空發動機和能源相關業務,美國社會或將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反應。這是因為除了可以看得見的收購額外,作為判斷的材料,有可能還存在超越“資金的邏輯”。
美國政府內部設有被稱為“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機構。該機構主要負責審查外資對美國企業的收購是否威脅本國國家安全保障。如果認為存在風險,最終可以根據總統的判斷叫停投資項目。在海外企業收購美國企業之際,CFIUS正在成為一道關卡。
例如,3年前,CFIUS針對中國大型汽車零部件廠商萬向集團收購美國鋰離子電池創業企業A123系統公司做出判斷的事例。雖然最終收購獲批,但由于A123也向美軍供應電池,美國國內出現了反對的聲音。這起收購面臨的最大障礙曾被認為是CFIUS。A123被認為最終通過剝離面向軍方的部門才獲得了CFIUS的支持。
日本也存在類似的投資限制。那就是日本《外匯及外國貿易法》。該法從國家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限制外資對日本國內企業的投資。但是,如果觀察日本國內的并購,或許存在通過“資金邏輯”和“國防邏輯”都難以判斷的案例。
被視為基本“塵埃落定”的夏普的重建問題就是典型案例。官民合資基金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看起來正在掌握主導權,但競爭對手的存在也不容忽視。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公司提出了包括液晶業務在內、收購夏普整體的方案。
日本對待外資并購真的透明嗎?
為了實現收購夏普,鴻海被認為已提出將收購額從當初的5000億日元提高至7000億日元左右。另一方面,為了對抗鴻海,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將對剝離液晶業務之后的夏普總公司的出資額由當初設想的2000億日元左右提高到了3000億日元以上。
此次,如果革新機構主導的重建成為現實,或將有各種疑問浮出水面。雖然在了解詳細重建方案之前難以進行單純比較,但僅從金錢方面來看,將鴻海的方案拒之門外的理由是什么呢?革新機構主導夏普重建的大道理是意在防止技術外流,但由哪些人根據何種標準作出判斷?還有,革新機構又是否能真正拿出順理成章的重建計劃?
革新機構在做出決定之前,或許應該給出簡單且明了的說明。否則,外國的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就有可能再次認為,“日本果然難以理解,還是沒有改變過去的做法”。需要獲得詳細解釋的不僅僅是作為外資的鴻海。
如果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生效,對于參加該協定的日本來說,人員、產品和資金的流動將更加活躍,跨越國界的并購或許也將加速。不僅是日本企業對海外企業的收購將增加,海外企業對日本企業的收購進一步增加也不足為奇。
到時候,日本是否能挺起胸脯說,“并購市場具有充分的透明性”。如果在某些地方存在“看不見的關卡”,海外對日投資推動日本重新增長的局面就難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