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互聯網并購就像過年的鞭炮聲,震動人們的耳膜,攜程聯手去哪兒是最新一掛。那么并購之后,這些品牌將何去何從,會不會有些品牌將被棄用?
從歷史經驗看,的確有不少互聯網品牌并購后衰微。
在騰訊電商布局中,易迅網曾是重要一環,可是隨著騰訊入股京東,現在易迅網地位已經非常尷尬,京東顯然不需要經營雙品牌,而騰訊也已不想再直接插手電商業務。隨著卜廣齊等創業元老離開另行創業,易迅網被曝出服務質量下降。
沃爾瑪2012年收購一號店也曾被寄予沃爾瑪互聯網化重任,無奈收購之后難達沃爾瑪期望,人員排隊離職,一號店創始人已另開爐灶。
雅虎在投資阿里巴巴時,雅虎中國是作為對價之一并入阿里巴巴管理,但現在雅虎中國已經基本消失了。此外國人曾經熱擁的聊天軟件MSN,格調比QQ高不少,可是也被微軟棄用。
這些收購大多是以大吃小,而且是100%持股。這就牽涉到融合問題,也牽涉到創業者激勵問題。
但是近來并購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并購方式和目的上。2012年優酷土豆并購算是中國互聯網新型并購的開端,采用吸收合并方式,并購之后依然是雙品牌戰略,雙方各自為安。此后58同城和趕集網、滴滴和快的、美團和大眾都是采用這種方式,這些合作存在于股東層面,很少涉及業務整合,這些并購方式更像是結盟。
這些并購被認為是代表股東利益。按照現在的擴張模式,互聯網行業在沒有分出勝負之前就要不停燒錢,誰也不能保證自家會勝出,如果在勝負已定前提早結盟則能提前鎖定勝局,老大老二皆大歡喜。所以投資方最有動力撮合行業前兩名合作。據報道,滴滴快的成立沒多久,就有資本撮合兩家公司合并。
但是在競爭結果沒有塵埃落定之前,并購雙方并不宜業務整合,因為兩家公司架構文化不同,雙方優勢很難疊加,貿然整合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甚至給后來者逆襲機會。這跟制造業差別很大。
上述幾個案例并購主體規模相當,即使并購規模懸殊,也很少再出現100%股權收購案例。比如近年來騰訊多是進行參股,持股多在20%以下,阿里巴巴也多用這種方式,而阿里巴巴和蘇寧云商的合作,還采用了交叉持股方式。這種并購方式不干涉對方經營,也不給對方管理者套現走人的機會,可以鎖定人才。
由此可見,新型并購下,品牌很少會被犧牲和舍棄,各家品牌公司的經營也很少受并購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品牌就是競爭下的自然消亡。每年都有很多公司經營無望死亡,互聯網公司尤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