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政府關心創業,有幾種方式。其一是孵化式的。其一是投資式的。其一是政策制定式的。
一
最近入手了一臺新的MacBook,還是土豪金版的。
我的一位平時廝混北京的學生來上海看我,他說:老師,你應該去創業大街喝一杯咖啡。
接下來,他開始開玩笑。
老師,你先把你那臺舊的Air放在桌上,不出五分鐘,就會有人跑來問你:哥們,做什么項目啊?要不要投資啊?然后,你再換上你這臺土豪金,不出五分鐘,就會有人跑來問你:hi,我這里有個項目,你要不要看看投資一把?
我打算下回去北京,要試試。
我知道那條大街已經改名叫“創業大街”了,我還真不知道,是如此瘋狂。
二
當李克強總理端起那杯咖啡的時候,我想他應該清楚,榜樣的力量。
果不其然,各地都開始談創業。
原來這只是原生于江湖力量的所謂草根創業,今天,政府部門無比重視。
連上海這種素來有“不注重創業”聲譽的地方,也開始注重起這個事。
上至市委書記,下至副市長,都在談創業,甚至去考察創業園區、會見創業者。
政府重視創業,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很直接,拉動就業率。從高校統計口徑來看,創業=就業。至少就業率數字可以光鮮一些。更何況,一人創業,制造幾個就業崗位是應有之義。
拉動就業,往大里說,甚至和保障社會穩定幸福,都有關系。
第二個原因間接一些,但可能更重要一些。創業有可能是實施“互聯網+”的重要路徑之一。大面上說,一個企業都混成了“傳統企業”,靠自身去改變困難一些。理論上講,真正能完成轉型的企業,在整個商業史上,都是少數。產業的轉型,完全指望既有的企業,是不靠譜的。新生的創業企業,包袱小,掉頭快,螞蟻雄兵,量上來以后,真的能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
所以,政府關心創業,在我看來,有它的道理。
但問題是,怎么關心法?
三
孵化,這個詞很流行。
但我一向不覺得這是個好詞。
孵化孵化,顧名思義,就是老母雞養出小雞的過程。這里的重點是:老母雞。你弄只公雞來,就很難孵化了。
所以,孵化器對主持者的要求極高。創業孵化器,那就意味著,孵化器的主持者,怎么著也得是創業成功人士或者資深連續創業者吧。
美國相當有名的“孵化器”YC,它的創始人格雷厄姆就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而且,他還有極其龐大的基于校友的人脈網絡——這里有一堆的創業成功人士、投資人以及各種能提供資源(注意,不是錢)的人。這是YC最重要的資產。
但即便如此,在《YC訓練營》這本書中,格雷厄姆依然不承認YC是一個孵化器,他認為YC只是一個加速器罷了。
做孵化器其實非常累,也非常難,因為它介入創業太深。
12年的時候,我應南京一家孵化器之邀,代表資方進入到他們孵化的一個創業項目,做了半年的類似BD合作的事。累得要死,還好后來這個創業項目以650%的收益退出——這種收益率其實也不算什么高。
該孵化器后來轉型做投資基金了。
投資和孵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孵化是圈養式的,而投資,基本上就是放羊,真正的投資基金對項目的過問都是大面上的,一般很少介入實際運營。
孵化器覺得自己很多后臺資源(比如說財務、行政)這些可以共享給旗下的很多項目,這樣可以攤薄成本。但殊不知,如果運作的不好,就是給這些項目的創業者加上了鐐銬。
創業的一條目標指向其實創新。
很少聽說什么圈養能圈出創新來。只有放羊式的散養,才有這個可能。因為創新的本質,就是突破。
四
政府關心創業,有幾種方式。
其一是孵化式的。其一是投資式的。其一是政策制定式的。
用力最深的,就是孵化式的,給錢給地不算,還成立一些創業指導辦公室,隔三差五地對創業者表示關心,動輒聚集起來開個大會,所謂“思想碰撞、尋找靈感、交流經驗”。
但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在頻繁地不斷地騷擾創業者,有時候甚至以“指導”為名,干擾創業者。
又有幾個政府官員有過刻骨銘心的創業經驗呢?拿什么來做老母雞去孵化小雞呢?
投資式的,好一點,基本上就是給錢給地,另外制定一些稅收優惠政策。
這個比孵化強,對創業者干擾少。但我個人覺得,還是存在一些缺陷。
對于一個創業項目來說,它最重要的不是“省錢”、“減少支出”,它最重要的是高速擴張。
一個項目的兩個創業者,年頭獲得了一個基金的一筆小錢,兩個創業者開始盤算如何把這筆小錢花上一年。
我跟其中的一個創業者說,千萬不要這么想。你要想的是,如何在三個月內把這筆錢給花掉,不過有個條件:獲得多少用戶。
盤算減少支出、壓低成本,摳啊摳啊的,是摳不出一個企業的。
三個月,拿下多少用戶,證明你的運營能力,你是根本不用擔心后面的錢在哪里的。
所以,增加資本、減少支出這種投資方式,的確比孵化強,但還不夠。政府應該干更多的事,來支持創業。
這就是政策制定式的。
今天有很多創業項目,在挑戰既有的商業秩序和邏輯。這里面良莠不齊,很難講所有的挑戰都是好的,也很難講所有的挑戰都是壞的。
政府最重要的職能是一視同仁地制定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業項目去獲取政府投入,其實是不對的。因為它不公平。如果要公平,那就要設計極其繁復的類似招標的過程,以我看來,沒啥意義。今天這個市場,錢是不怎么缺的。政府沒這個必要去補位。
但一定要制定公平的規則。不可以干的,那就雷霆萬鈞地說:不行,至少現在不行。可以干的,那就放手讓項目去“野蠻生長”。
政策的制定流程要大幅縮短,這方面,與其去請一堆的實業界人士進入什么創投孵化器做創研導師,不如請他們做政策制定的智囊。這些實業界人士各自有各自的利益立場,可以兼聽則明。
這三種方法,一個比一個看上去“不關心”創業,實則一個比一個“更關心”創業。
五
老實講,我對今天的政府對創業創新這事介入太深,是心存疑慮的。
硅谷不是哪一級政府拔苗助長出來的。
1994年4月20日,通過一根64k的國際專線,中國接入互聯網。剛一開始的時候,又有哪級政府重視過。但桌面互聯網發展極快,2000年泡沫破滅,但也迅速恢復元氣。
2008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超過語音流量,移動互聯網正式起步。一開始也沒什么政府部門去管,移動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比桌面還快,到了2015年,不到十年的功夫,就有了近8億的移動網民。
政府重視也好,不重視也好,它都在那里飛速發展。甚至是,你不重視的時候,它發展得更快。
說到底,互聯網是一種生產力工具下放的技術。從大規模業余化的內容生產(UGC)到今天所謂的共享經濟,普通個體作為生產者供給者的能力,在被爆炸式的釋放。
這場自下而上的信息產業,政府要做的事,可以站臺,可以鼓與呼,但是,千萬別插手太深。
要知道,政府,從來就不是以效率見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