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14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召開。在“新媒體新生態”分論壇上,《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人民網董事長馬利女士發表了演講。
馬利女士親切、風趣地從她觀察到的一些現象說起:很多大學生獲取新聞的唯一方式是在打游戲的時候,從電腦屏幕右下方彈出來的小窗口上看新聞;每周最熱的十篇新聞,放在四大網站的要聞區,點擊量是十萬級的,然而同樣的內容用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它的點擊量能夠達到百萬量級;店主比父親更了解自己的女兒……由此馬利女士談到了新媒體的顛覆,以及新一輪三化——平臺化、可視化和定制化的蓬勃興起。 關于新媒體,馬利女士表示:
新媒體的出現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也顛覆了媒體組織內容生產的方式。 關于三化——平臺化、可視化、定制化,馬利女士說:
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今后的媒體必然成為一個大融合的平臺,把內容、渠道、資源、媒體和受眾連在一起,那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游戲等各種內容形式不再被割裂,像PC、手機、ipad、戶外屏幕、可穿戴設備等等各種端口渠道在同一個平臺上操控,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是媒體還是受眾,是組織還是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意地點使用終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
有了互聯網,世界的確運轉加速了,網絡生活就是追趕著太陽24小時的日不落,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注意力越來越稀缺,可視化的表達與交互可以使受眾瞬間接收、快速理解、輕松體驗。
未來大規模的個性信息定制將成為可能,媒體將變得更加智慧,更滿足人們個性化、信息化的需求,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特定信息的阿拉丁神燈。
馬利女士還強調了她對于互聯網生態下媒體未來趨勢的判斷:受眾在哪里,主流就在哪里,年輕人在哪里,新媒體的未來就一定在哪里。
以下為馬利女士的演講實錄
今年4月的時候,人民日報到廈門大學校園行,有一個大學生告訴我,他們現在根本不看報紙,甚至連新聞網站的客戶端也不用,他們獲取新聞的唯一方式是在打游戲的時候,是在電腦屏幕右下方彈出來的小窗口上看新聞。近期有一項調查表明,近八成中國用戶是在社交平臺上分享新聞的,有七成用戶是在移動端上讀新聞的,依賴電腦看新聞的用戶不到一成。由此可見,電腦已經成為了傳統媒體。
其實過去沒有傳統媒體這一說,自從新媒體橫空出世以后,其他媒體似乎都老了,過時了。不過新媒體它的確有橫掃一切的架勢。就像蘋果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亞馬遜重新定義了書店,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汽車,淘寶重新定義了商店,新媒體的出現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也顛覆了媒體組織內容生產的方式。
印刷術催生了報紙,無線電催生了廣播,磁電光催生了電視,互聯網催生了新媒體,只要科技發展永不止步,新老媒體的更迭就將永遠存在。當年報紙、廣播、電視是媒體形態的老三寶,我們在座的都知道,門戶時代媒體的三件寶是新聞、評論和訪談,社交網絡時代是微博、微信、客戶端。我們人民日報66歲了,確實很老了。在新媒體界,才18歲的人民網也已經“被傳統”了。
當初大家都知道人民網的人民時評、人民新聞,以及強國論壇曾經在網上是獨樹一幟的。現在人民日報的微博、微信、客戶端似乎更火,我們人民日報的法人微博現在的粉絲已經超過6千多萬了,客戶端上線才不到半年,現在也已經突破一千萬了。我們人民日報系的社交媒體平臺所有的加起來遠遠超過一個多億。
云時代媒體的平臺化、可視化和定制化將成為新的特點、新的趨勢,不管時代怎么變,媒體的形態怎么改,但媒體的使命都不會變。媒體就是要利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盡可能快、盡可能廣、盡可能深入地把信息傳遞給受眾。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最深刻的表現在與用戶的關系上,新媒體它是把用戶作為受眾、作為自己最重要的資源,把用戶受眾的信息作為自己最大的財富,把滿足受眾用戶的需求作為一切的出發點。
打開邊界,構建創造和共享的開放平臺,與用戶高度融合,眾包、眾籌、深度融合,共同提升價值,這才是未來的社會媒體化的方向。 新一輪的三化正在蓬勃興起,對媒體而言,全世界都一樣,我覺得大家都處在一個起跑線上,快魚吃慢魚,誰都有可能在這個時候彎道超車。
一,平臺化
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今后的媒體必然成為一個大融合的平臺,把內容、渠道、資源、媒體和受眾連在一起,那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游戲等各種內容形式不再被割裂,像PC、手機、ipad、戶外屏幕、可穿戴設備等等各種端口渠道在同一個平臺上操控,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是媒體還是受眾,是組織還是個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意地點使用終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
未來像手表、戒指、眼鏡、汽車、桌子、房子、甚至一切物體都可以變成媒介的入口和出口,云平臺將是世界最大的資源庫、最實用的月光寶盒。
這次人民日報的APEC報道我們就采用了平臺化方式,把以前人來人往的指揮部移到了網上,在平臺上、在移動群里完成了所有的指揮、調度和信息溝通,無形勝有形,無聲勝有聲。今年3月人民日報成立了媒體技術公司,我們正在打造一個全媒體新聞平臺,我們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更高的層次上實現人民日報的全媒體平臺。
二,可視化——讀圖時代早已經到來
有人做了比較,把每周最熱的十篇新聞,放在四大網站的要聞區,點擊量是十萬級的,然而同樣的內容用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它的點擊量能夠達到百萬量級。
上個月微信上增加了一個小視頻的功能,朋友圈不再是文字傳情,像短視頻、微視頻正在搶奪越來越多人的眼球。有了互聯網,世界的確運轉加速了,網絡生活就是追趕著太陽24小時的日不落,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注意力越來越稀缺,可視化的表達與交互可以使受眾瞬間接收、快速理解、輕松體驗。全新影像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進步,還將打造出全新的信息形態,給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將會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
三,定制化
報刊訂閱和電視遙控都不能與今天的定制化同日而語,網絡可以根據每一個人不同時期的習慣、愛好和行為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它的準確率之高,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有個案例:一個美國的父親怒氣沖沖地質問沃爾瑪,你為什么總把嬰兒用品的優惠價寄給我女兒呢?事實證明,他女兒真懷孕了。女孩在社交網站上留下的信息讓商家捕捉到了這個事實,大數據時代,店主比父親更了解自己的女兒。當然了,也許是利益所求,這方面商家必我們媒體做得更好,現在媒體也開始主動地運用大數據分析,主動滴推送內容。像今日頭條,他們根據受眾在特定情景下的信息需求,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準確地推送不同的內容。未來大規模的個性信息定制將成為可能,媒體將變得更加智慧,更滿足人們個性化、信息化的需求,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特定信息的阿拉丁神燈。
在時代的汪洋大海里眺望互聯網這座巨大的冰山,新媒體只是整個冰山浮在水面的一角,冰山之下是涌動不熄的新技術浪潮和日新月異的受眾用戶的體驗。我們是爬格子的一代,新媒體應該說不是我們這一代的母語,但90后、00后是新媒體時代的原住民。盡管我們這一代媒體人正在承受媒體嫁接之重、嫁接孕育之痛,但是關注新媒體、發展新媒體依然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媒體人的使命。受眾在哪里,主流就在哪里,年輕人在哪里,新媒體的未來就一定在哪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