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份的時候,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個又一個賣萌可愛的好友卡通圖像持續刷屏之后,“臉萌“迅速走紅并引發業界極大關注。但截止目前,可以感知臉萌的熱度已經降低。關于臉萌下一步怎么走,目前業界已經有很多探討,但基本還沒有答案。
另外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朋友圈那只刷屏的神經貓也消失了。瞬間爆紅瞬間滑入低潮,這也是是魔漫相機、神經貓、瘋狂猜圖等現象級產品的共性特征。他們成功的路徑都是依托最具人氣的社交渠道:微信朋友圈,通過借助好友之間口碑傳播分享制造病毒傳播效應,但卻并沒有把這種人氣與熱度持續推動下去或者引導用戶參與到產品的下一個爆點。這種快餐式產品就像一陣風,過去之后便再無聲息。郭列曾接受媒體采訪表示,“臉萌就是有一個好玩的idea,然后做出來,結果發現大家都喜歡好玩的東西。”但是問題來了,這種好玩性能不能持續,如果不能持續,那么曇花一現將成為必然。
社交平臺強關系鏈力推,病毒式傳播可以使得現象級應用迅速在熟人朋友圈普及,帶動用戶對傻瓜式的創作的參與感。另外則是抓住小眾用戶的需求。無論是漫畫還是卡通形象,這都不是大眾需求,郭列也帶有90后的特有的個性化認知,他為產品確定目標用戶然后制定規則,在郭列看來,臉萌只需要圈住自己的目標用戶。但問題是,目標用戶留存率如何把握,因為依托社交平臺走紅,也并非定位于用戶的剛需點,這種產品的短鏈特質導致目標用戶可能會陷入審美與玩法的疲勞,用戶繼而拋棄這類應用。因此現象級應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做下一個引爆點,那么其突圍的方向在哪兒?
依托社交平臺而走紅,現象級應用走紅可看成其更多是因為坐在社交紅利的風口上,即微信分享機制給了這類應用的口碑傳播路徑的空間,說到底,現象級產品的爆紅更多是社交病毒傳播的成功。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無論是臉萌還是魔漫相機等現象級產品,原型基本都是源于國外,用戶新奇好玩一陣風后便拋棄,事實上,這可以解讀成水土不服的國情問題。
因此,現象級產品首先要突圍方向是本土化創新。我們看已經成功的互聯網產品,雖然原型在國外,但許多基于本土化創新卻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新浪微博,考慮國內用戶生態與習慣,進行本土化改造,增加了當時twitter所不具備的評論功能,通過引入多媒體內容與多元化的產品細節,打破Twitter的局限性,卻適應了本土用戶需求。QQ卻完全顛覆了MSN的產品形態,向娛樂社交平臺不斷演進,粘性越來越強。而《瘋狂猜圖》產品細節和《Icomania》幾乎是一模一樣。美圖秀秀團隊推出的美拍也都是Instagram的學徒。臉萌在國外的原型則是Bitstrips。筆者認為:本土化創新是一大難點,國外優秀的產品回爐再造的過程,那么就需要現象級應用從用戶習慣與偏好入手,而如果僅僅停留在界面和UI的微創新,而缺乏產品本身的獨特價值與靈魂,永遠無法真正的實現本地化。這里的國情因素包括國人普遍性的行為習慣與心理,產品則需要基于特定個性化用戶的需求進行不斷延展。
接下來,現象級產品應該考慮如何聚攏用戶,進而形成社群關系與興趣社區。無論是臉萌還是魔漫相機,雖然在前期圈住了大量用戶,但是不知道用戶在哪里。說到底在于現象級產品大多本身卻不創造內容,內容都在社交平臺,無法把分散的用戶聚集繼而為產品本身創造內容繼而推動產品不斷改善,這是個大問題,也導致現象級產品根本找不到用戶的痛點,也沒有做到讓產品持續升級迭代產生內容爆點而迅速衰亡,而用戶只好又進入下一輪現象級新鮮之旅的尋找旅程,事實上社群關系與興趣社區是用戶粘性的必要條件。臉萌郭列曾說過,討厭這種風格的人不能進來讓喜歡的人很喜歡,讓討厭的人不能接受。即現象級產品本身小眾的興趣用戶群體,如何讓興趣群體聚攏,推動產品持續迭代才是現象級產品向速死路徑突圍的有效方向。
而現象級產品若做好本土化創新、內容和社群建設,則可能會走向平臺化。因為導向用戶在自身平臺生產內容,則有可能促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環境,比如同樣作為現象級產品的唱吧,通過逐步添加視頻模式,轉發功能,同時布局線下KTV,開始逐步向社區化模式邁進,慢慢構建出社交場景,依賴圈用戶火爆起來的現象級應用逐步打造趣味、小眾平臺化路徑也不失為一條突圍路徑。
若導向平臺化,現象級產品則不要迷信少即是多的產品信條。少可能只是產品屬性,多才可能形成生態與平臺。我們看到,微信雖然稱之為極簡主義,但微信從誕生那天起就在不斷做加法:從導入QQ好友功能到搖一搖到尋找附近的人,從訂閱號服務號到飛機大戰、春節搶紅包、打車大戰,從游戲到購物、視頻分享等等,每一個新功能的導入,也意味著在基于核心功能向周邊功能屬性延展,不斷給用戶新鮮元素的沖擊繼而產生爆點與話題空間,也因此逐步梳理出了社交平臺的生態架構。
筆者認為,在現象級產品領域,少就是少。現象級產品用戶定位本身集中在追求新鮮感個性感的人群,臉萌、魔漫相機、神經貓從誕生到衰落,基本上都沒有基于核心功能的延展去做加法,臉萌到目前為止只是新增了更多表情,另外魔漫相機不斷進行產品完善更新,更新主題,比如新增的“文字氣泡”功能,讓漫畫“鮮活”起來,但依然是固守核心功能本身的優化,而并沒有基于核心功能的延展去做加法,用戶趣味降低后迅速逃離是必然的。
不斷加入新的功能與新鮮元素,擴展產品的方向,現象級產品才能突圍本身過于輕的屬性。而從輕到重,必然也需要自建內容生態從平臺化邁進、打造產品的興趣社群,調用用戶參與產品的迭代。我們看到,無論是微博、微信、甚至是QQ空間、百度貼吧,用戶參與內容建設才能促成產品導向具備極強粘性的平臺化屬性。即現象級產品需要通過功能屬性的調整進而調動用戶在產品內部自發的進行平臺內容的建設與分享,這是現象級應用或產品從“現象級”過渡到“持續性”的一個重要關口,也是下一個爆點產生與突圍的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