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一位申請“京東白條”的90后作家,因為信用不符合條件,沒有獲得白條的資格,卻通過各種渠道來維權,甚至發起“京東維權聯盟”。類似的事發生在任何一家公司,處理起來都相對比較棘手。通常有兩種結果:1、息事寧人,給這位作家白條資格;2、揣測動機,懷疑這位作家是水軍。
以我幾年豐富的“維權”經驗來看,這兩類情況出現的頻次最高,但都不是特別滿意的結果。說句不客氣的話,除了專業的維權戶,沒有誰吃飽了撐的,沒事就來維個權。國人大多還是好對付的,只要不是傷筋動骨的事,只要不是強占房屋土地,只要不是欺男霸女的事,基本上都是逆來順受的。
很多互聯網PR一遇到事,立馬就會懷疑用戶的動機,要么就覺得是對手的水軍,要么就是覺得用戶想敲一筆,其實這是完全不科學的。絕大多數的用戶其實沒有惡意,就像京東高級副總裁徐雷在微博說的,這位作家用戶其實是“真愛”。在這一點上我完全贊同,沒有先入為主揣測用戶動機,而是認可這位用戶是真愛,事實上這位用戶就是真愛。
首先,如果這位作家對京東沒信心,不希望用京東的話,干嘛還要維權呢?直接不用就完事了,反正他也沒有損失。他“維權”的目的是什么?希望獲得京東白條資格。獲得京東白條干什么?不就是為了在京東上消費嘛!他“維權”的動機和結果,其實都與京東相關,否則就沒必要“維權”。我若是對一個品牌沒信心,我是絕對不會去維權的,俗話說“人不理比猴還臭”,如果用戶都懶得維權了,那這個品牌就離完蛋不遠了。
其次,這位作家為何不能獲得資格?因為他的信用記錄不符合京東白條風控標準,因此不能通過。雖然他以前不是京東的用戶,現在為了京東白條成了京東用戶,說明京東白條的口碑打出去了,更說明這項業務是受用戶歡迎的。而他“維權”的動力之一,在于京東白條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不是誰想得就能得到,如果有替代品干嘛還要“維權”?時間就是金錢,耗費精力“維權”,無非還是希望能夠獲得京東白條資格。
從這兩點來分析,換作任何一個互聯網企業,都應該感到高興。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企業在遇到“維權用戶”的時候,千萬不要一上來就揣測動機,認定是競爭對手的水軍,那樣很容易就傷了用戶的心。除了專業的維權戶,大多數用戶花費時間精力維權,無非就是希望能夠做得更好。
說完動機,再回到事件本身。針對這位用戶的訴求,該如何解決呢?對于目前京東的方案,我個人比較贊同,雖然大多數PR不是如此處理。國內大多數PR被捆得死,一般都是救火隊長的角色,只要把火滅掉了就好,在規則面前會妥協,但妥協也該分什么事??!
說白了,京東白條是一項金融業務。金融業務什么最重要?我覺得安全最關鍵。如果風控做得不好,分分鐘就能砸到腳。不能為了討好用戶,就一味的妥協吧?規則畢竟是規則。試想,如果一個用戶不符合條件,鬧一鬧就給白條資格的話,那所有用戶都鬧起來咋辦?說明這項業務離死也就不遠了。從大的方面來說,如果不能做好風險控制,那大多數用戶的利益會受損,因為這項業務的安全性、穩定性、持久性無法保障。事實上京東占理,好好跟用戶解釋,我相信處理得會很圓滿,還可以收獲一枚真愛用戶,我相信用戶不會胡攪蠻纏。
更重要的是,相信京東給這位真愛好好上了一課,“信用好,才能打白條”,這位同學的信用認知務必需要提高。京東白條是基于信用而做的風控標準,因此在此項的審核上嚴上加嚴,這是為了更多白條用戶負責,“先消費、后付款”的信用賒購服務不是誰想要就能要的。
最后,作為一個老維權用戶,希望廠商在處理“維權”的時候,能夠多從用戶角度考慮,能夠考慮事情的積極作用,并非總是考慮消極一面,那樣未必就有一個好結果。正如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心中有陽光,世界就充滿陽光;如果心中是陰暗的,世界也就是陰暗的。當相信用戶是真愛的時候,才可能遇到更多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