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此次起火原因尚在調查之中,但博物館缺乏維護及必要的消防設備卻已是確認無疑。據了解,大火發生后,由于建筑物多為木質結構且藏品易燃,待到消防員到達現場后,才發現附近的兩個消防栓水壓都不足,無法取水滅火,導致火勢迅速蔓延,從而釀成慘禍。
博物館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是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文化空間。其展示的文物更是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此,為博物館及各大文物保護建設配置視頻監控、火災/入侵探測、應急報警系統等一系列安防方案,也日益成為了現階段各大博物館智能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紅外熱成像系統大顯身手
去年三月份,國家文物局、公安部消防局在北京首次聯合召開了全國文物消防安全工作視頻會議,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坦言,在眾多威脅文物安全的因素中,火災一直是古城鎮、古村寨、古文物建筑的最大安全威脅。而伴隨著近年來紅外熱成像技術在安防產品應用中的逐漸成熟,文物安全防護領域也引來了一位得力能手。
在博物館內建立一套基于熱成像應用的高精度防火系統,可實現對博物館火災的預防。在火災初期,紅外熱成像系統能夠迅速準確發現起火點,將火情扼殺在萌芽階段。通過部署熱成像系統,可全面監測到防火區域的正常工作溫度以及起火點溫度,在兩者之間取一個值做報警閾值,一旦發現監測區域內溫度超標,熱成像系統便會發送報警信號給軟件平臺,同時同步到值班人員手中,以便管理人員盡早處理火情隱患。
博物館向智慧化管理發展
一直以來,除了火災防范之外,館藏文物的保管及防盜也是博物館安防管理工作的要點。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在安防行業的快速發展,以人臉識別、RFID為主的安檢及文物識別技術也開始在博物館日常管理工作中嶄露頭角。
以南京博物院為例,現階段,南京博物院已將RFID技術應用于文物管理和庫房管理。在文物入庫前預先錄入電子標簽,此后文物進出庫房,系統會進行自動掃描,并將掃描信息錄入計算機,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據和手段。
博物館建設帶來安防需求
2016年3月份,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
而正如國家文物局督查司葉春司長此前所言,對任何一家博物館的館長來說,最擔心的都是文物的安全。現階段無論是博物館原有安防系統的智能化升級改造,還是新建博物館的系統建設需求,對于安防企業來說,都是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諸如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達等安防企業也早已推出了博物館安防解決方案。
結束語
隨著大數據、云平臺等諸多高新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安防產品及技術被應用到博物館的智能升級中去。盡管現階段我國的博物館安防建設仍存在一些不足,地區間的發展水平仍不平均。但可以預見的是,在政策的推動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智能安防產品守衛著博物館的安全。(原標題:莫等到災難過后,才想起博物館安防建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