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海是生命的搖籃,那么準確可靠的監測數據,就是把脈海洋的健康。近年來,溫州市海洋監測內容全面拓展,從“海陸空”立體式監測網絡,到建成我國首個領海基線外海洋綜合觀測平臺,創成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減災示范區之一,再到日前海洋環境實時在線監控體系進入全面啟動階段……一張覆蓋整個溫州近海海域海洋監測體系的大網絡正在形成。每年,市海洋與漁業部門發布的海洋公報,其中的權威數據也正是來源于此。
創成全國第一個離岸觀測平臺
在洞頭區東南側約30公里的海面上,一個貌似石油鉆井平臺的龐然大物,靜靜佇立著。但在其內部,數十臺高速運轉的設備,如“天眼”一般,觀測輻射包括洞頭區、甌江口、樂清灣,乃至玉環市的海洋狀況,采集、傳輸、接收、存儲海洋數據,并借助微波、北斗衛星等向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傳輸。這就是我國首個領海基線外海洋綜合觀測平臺——東甌海洋綜合觀測平臺。
“以前離岸觀測資料極度匱乏,制約了海洋災害預警報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保處處長吳群力告訴記者,觀測平臺承擔水溫、鹽度、潮汐等15項參數的觀測。
近年來,我市通過海、陸、空多種維度,高密度、精細化綜合觀測系統對水文氣象全要素進行全方位觀測,積累了連續、準確、宏量的海洋生態環境動態監測資料,初步實現了對溫州市近岸海域赤潮高發區、重點養殖區、海洋保護區等重要海洋功能區、重點港灣和生態敏感海域水質狀況,多參數連續、自動監測與動態評價,及時準確地預測、預報海洋災害和海洋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及發展趨勢,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提供了決策支撐服務。
海上,372個近岸海域監測站位,覆蓋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水質、海洋沉積物、生物體、生物生態等六大領域,開展以海水質量監測等為主的全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狀況與趨勢監測。
陸上,建立岸基實時在線監測系統,開展50個近岸排污口監測。1個市級海洋監測機構、8個縣級海洋監測機構近50多名技術人員從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
空中,依托雷達、北斗衛星等進行實時數據傳輸,利用視頻實時在線監測。無人機進行浙南沿海陸源入海污染源排查。
同時,我市還投資1910萬元,率全省之先建設“智慧海洋”一期(主體工程)項目,實現海洋資源環境數據集成可視化管理等方面智慧應用,為提高海洋環境保護與開發提供了信息技術支撐。
海洋環境監測三年內覆蓋全境
靠人力采集海洋環境監測數據,經常會受制于天氣等外在條件因素,而即將整體開建的市海洋環境實時在線監控體系,將打破各種制約,實現全天候的監測模式,實時給海洋環境做“體檢”。
“尤其是臺汛期,海上數據采集幾乎無法實現。”吳群力告訴記者,該監控體系將打破時間、空間限制,運用岸基、浮標、視頻、遙感等在線監測技術手段及物聯網、大數據信息化技術,集成自動監測系統的信息產品,依托“智慧海洋”大平臺,運行能實時、長期、連續、準確地提供監測數據的海洋環境實時在線監測網,進行實時監測、實時評價、即時預警、動態管控,從而實現由瞬時監測向過程監測、由定期監測到動態監測的跨越,由定性評價到定量評價、由單一學科評價到生態系統評價、由現狀描述到趨勢評價與預測的轉變,為社會公眾提供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實時信息服務,同時也為海域綜合管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環境保護服務。
據了解,這套已投資4142萬元的監控系統,已建成潮位、水文氣象觀測站15座,海洋浮標5個,視頻監控站3個,將在三年內繼續投入5646萬元并完成建設,布點32套,重點監控海洋生態環境狀況,覆蓋范圍為整個溫州近海海域。它作為《溫州國家海域綜合管理創新試點實施方案》重點工作之一,將在海洋生態環境再造方面率全國之先實現海洋生態環境實時在線監測。
去年,更是創成了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減災示范區之一。該示范區針對風暴潮、海嘯、赤潮和突發性海上環境污染事故4個災種進行減災體系建設,建立了精細化預警報系統及觀測數據共享機制,派生潮生消條件趨勢預測、重點航線預報、養殖區環境預報、濱海旅游度假區預報、海水浴場預報、分岸段風暴潮預警等6大類海洋災害預警產品,真正解決海洋減災“最后一公里”問題。(原標題:安裝“天眼” 溫州近海將實現環境實時監控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