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紀90年代,威爾史密斯主演的一部電影《全民公敵》就曾向我們展示過國家機器利用無孔不入的電子監控設備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的場景。20年后的今天,隨著監控設備的日益發展,當年電影中所提到的那些事似乎已經日漸成為現實。
最近一段時間陸續有關于黑客入侵家庭用的智能監控攝像頭,導致居民隱私泄露的事件。臺灣一名女子就因為黑客入侵,導致了生活過程,甚至洗浴過程被網絡進行了現場直播,給其心靈上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今年9月份,浙師大北門曝出過被安裝不明來路監控攝像頭的新聞。在鏡頭下,學生的生活畫面一覽無余,而且還在網上實時直播。經調查發現,這是一家在線直播的視頻公司安裝的,在該公司網站和APP軟件上,還可看到不少類似的實時直播視頻。
甚至小編還親身經歷過一件和隱私泄露相關的事。有一天小編通過一個視頻直播軟件看到某位朋友和他家小孩一起在客廳里看電視的現場畫面,后來才知道,那位朋友購買了某品牌的家庭安防監控攝像機,由于那款監控探頭實時拍到的東西是直接上傳到云存儲系統的,他在安裝時比較粗心,不小心點開了“分享”功能。這樣,他們的監控直播直接就放到了網上,于是就被我給看到了。小編給朋友打電話說我在網上看到他了,朋友才意識到自己的隱私被泄露了。
我們看到,很多時候我們購買安裝監控攝像頭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然而當這些資料被泄露在網上的時候,反而讓我們變得更不安全。尤其是當監控技術正式進入“云時代”,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再加上信息安全研究人員將本應緊密結合的聯網設備安全性和個人隱私割裂開來對待,家用智能設備中存儲的隱私數據常常面臨風險。
那么這些層出不窮的隱私泄露事件,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的呢?我們從發生概率的大小來分析,首先當然是用戶在使用監控設備時不了解如何保證自己隱私的安全。其次很多隱私問題的曝出,不少還在于安裝攝像頭的單位對監控畫面管理不嚴。此外監控廠商或者說監控安全技術方面也存在不足。目前許多監控攝像頭都帶有云功能,可以直接連接無線網絡,通過手機、平板電腦遠程查看監控區域。互聯網分享與開放的特征,可以說是隱私泄露滋生的土壤。再加上現在很多企業看中的大數據的分析與應用就是基于大量的數據的分析與整理,在大數據的分析與使用中,用戶的隱私也難以得到保障。
在筆者看來,在各方的原因中監控廠商反倒是最末的。隱私泄露更重要原因應該歸咎于用戶自己。而用戶方面的原因主要歸于2點:一是自我隱私權益保護意識不夠。在我國法律規定中,隱私泄露的維權屬于民法范疇,民不舉官不究,也就是說當公民感覺到自己的隱私權受到了侵犯他必須向法院提起訴訟,并自行舉證法院才能依證據進行審理和判決。基本前提是公民必須有保護自己隱私權益的主觀能動性,然而中國人的隱私權保護意識相當薄弱,很多人并不覺得隱私被侵犯是很重要的事。根據微軟曾經進行的一項調查,99.6%的受訪者都愿意用自己的行為數據來換取現金。即使意識到自己的隱私被泄露,很多中國人也一般都是默默忍受。有民警表示,在沒有涉及犯罪的前提下,我國鮮少有處理隱私被泄露事件的相關先例。民眾的安全意識是信息安全基石,公民隱私保護意識的缺失,導致了隱私泄露事件監管重要環節的缺失。
二是技術認識不足。有安防設備的技術人員曾表示,很多隱私泄露是因為用戶在安裝自己的家庭安防攝像頭時不小心就點開了“分享”功能,將自己的監控視頻在網上進行了直播。還有一些人可能在直播視頻上傳時,直接使用初始密碼,很容易被破解被盜取。這都是由于用戶對于監控技術和監控產品的認識不夠,導致的自身隱私泄露。
當然隱私泄露事件的頻發,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政府監管的不足。說到政府監管我們首先要明確的就是什么是隱私權?在司法解釋中,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你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人群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隱私權是一種基本人格權利。
隱私權是近幾年才為大家所熟悉的概念,即便在西方,隱私權這一概念的出現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保護隱私權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國建立起來的。美國于1974年制定了《隱私權法》,《家庭教育及隱私權法》、《財務隱私權法》等。隨后,其他國家也開始相繼在立法中保護隱私權。
而在中國,由于缺乏隱私權保護的傳統,民法并沒有把隱私權確立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而是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才開始借助司法解釋并通過保護名譽權的方式或以維護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隱私權,采取的是間接保護方法。實踐證明,這種間接保護隱私權的方法是不完備、不周密的。
具體到視頻監控領域來看,視頻監控這一措施比較普及已有十多年了,但當前對于監控視頻的安裝、視頻內容的使用等方面,相關的監管責任尚不夠明確,缺乏全國統一的規范管理辦法,這對于約束相關行為,避免公民隱私被侵犯增加了難度。而且,即使被侵犯者進行起訴,法律對侵犯隱私權的處罰也不會太高。例如2013年,河南省通過了《河南省公共安全技術防范管理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傳播或者未經公安機關通知查看、復制機房系統采集保持的信息。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可以對違反規定的單位處以5000至30000元罰款,對個人處以1000至5000元罰款。單位最高3萬元,個人最高5千元,這樣的處罰力度還無法形成較大的威懾力。
據小編所知,最高的侵犯隱私權判處案例是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案,2007年蔡繼明提交了“假日改革”提案,取消了“五一”黃金周。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五一”黃金周剛剛取消,就有有網民在百度貼吧開設“蔡繼明吧”,對其個人資料進行人肉搜索,并在貼吧上公布了蔡繼明的家庭電話、手機號碼和電子郵箱,發動對假日調整不滿的網民騷擾蔡繼明。不堪遭受騷擾的蔡繼明認為百度監管不嚴導致個人信息在百度貼吧被泄漏,將百度告上了法庭。蔡繼明勝訴,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百度公司賠償蔡繼明精神撫慰金10萬元。然而即便是10萬元的賠償,對百度來說是九牛一毛,還無法對其造成足夠警戒。
慧聰安防網總結
根據Gartner的預測,明年被應用于智能家居當中的物聯網設備將占到總量的21%,數量超過16億部。到那時,平均每一位用戶將擁有超過3部個人智能設備,而它們還都擁有持續監控和廣播私人用戶數據的能力,而這也就增加了潛在的隱私被泄露的風險。
民眾自我保護意識的缺失,法制監管的不足,以及當前技術的不完善,導致了原本作為公民安全防護的視頻監控反倒成了泄露隱私,威脅民眾安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人隱私是需要保護的,樹立尊重隱私權的意識,既需要法律對公民隱私權切實加大保護力度,同時也需要意識的培養,技術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