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作為社會公共安全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剛性需求的增加是必然趨勢。而根據《中國安防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數據:2015年安防行業總產值將突破5000億元,增長率約20%。而在三中全會中,中央已經明確指明了安防產業的方向:安防將不僅僅是產品制造,系統集成將成為未來的主要方向,更是要與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以及社會運營和信息中心等相結合。其市場容量是否能夠進一步擴大,取決于社會對安全體系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安防的自身的發展。
從模擬時代到數字時代
國內最早的攝像頭就是閉路電視,使用模擬化的信號。雖然普及數字高清攝像頭在行業里呼吁了好多年,但是實際上一直到2014年,數字攝像頭的出貨量才勉強超過模擬攝像頭,對于這個數字化時代來說,這個進程實在太慢。但是隨著攝像頭的網絡化開始加速,后期數字攝像頭的繼續普及還是非常快速的。
相對于傳統的監控系統,數字高清監控的技術優勢非常明顯,全數字化安防系統應用現代數字技術,包括現代傳感技術、數字信息處理技術、數字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加快了信息傳輸的速度,提高了安防信息采集、傳播、處理、顯示的功能,實現了安防信息和資源的充分共享,提高了系統的優化程度,增強了安全性,全數字監控是未來監控系統的發展趨勢。
使用高清攝像機也可以優化監控布點配置,在監控范圍覆蓋區域相同的條件下,一臺百萬像素網絡攝像機可以替代原有的2-3臺模擬攝像機,甚至更多。采用網絡高清傳輸方式后,所有的數據都可以由網絡傳輸,包括視頻、音頻、報警信號,甚至有支持POE供電功能的網絡攝像機,電源都可以由網絡提供,大大簡化了安裝過程中鋪設線纜的工作量和復雜性。
另外,高清監控可以提供更多內容,更多高清晰的細節畫面,從而為智能監控(視頻分析、聯動)的應用創造條件。在金融、辦公、酒店等項目,數字監控的布線可以與結構化布線一起考慮,從施工布線和減少公共區域橋架管線方面均存在很大的施工優勢。而以上這些,自然可以引申出巨大的行業市場。
從孤立系統到全盤網絡化
這個趨勢其實跟模擬化到數字化的趨勢緊密相連。安防行業最開始使用的同城光纜不僅傳輸距離非常有限,而且數據丟失率和成本都比較高。系統網絡化之后,布線成本非常低,甚至普通網線都可以派上用場,這些都促進了數字監控設備的發展。第二就是網絡設備的管控性,使用網絡對于前端設備進行管理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基于TCP/IP的安防聯網方式普及,安全防范系統在構建和應用層面不斷擴大,安防數字化已經不是潮流,而是成為定局。即使對于眾多安防企業自身來說,要延伸產業鏈,向上游的大數據、云計算擴展,同時向下游的終端產品延伸,構建起基于安防綜合管理平臺的完整產業鏈條,才能承受住安防數字化帶來的市場沖擊。
特別是4G網絡時代到來,監控視頻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實現無障礙傳遞,很多民用市場獲得了發展基礎。安報警功能,人臉識別功能,數據分析等功能逐漸成為用戶關注的重點。在這些新的技術條件下,安防行業將誕生新的商業模式。
從圖像采集到智能分析
采集設備的智能化跟智能交通息息相關,這個一方面的市場也跟現在一些新的商業模式的出現是相關的。最開始的圖像采集簡單存儲于硬盤或者磁帶。而現在除了存儲以外還存在很多智能分析環節,這些分析包括:車牌識別,車輛是否超重或者超速,這個車是否存在違規,司機是否是危險分子。這些智能分析最終都來源于大數據。
大數據時代為算法研究提供了足夠多、足夠豐富的訓練樣本。樣本的容量和種類是算法模型是否具有泛化能力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訓練樣本集的規模決定了模型能否對訓練樣本以外的數據有效的解釋。傳統的算法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小樣本問題為了解決小樣本問題,模型中加入了很多技巧性的手段,并都沒有本質的區別,小樣本仍然存在。大數據時代,問題的解決就變得簡單粗暴多了。將所觀測到的海量數據扔進模型中訓練,只要模型足夠復雜,就能夠有效地表示這些數據。
大數據時代為算法研究提供了高效的計算工具。前面提到,數據量的增加意味著需要更復雜的模型來詮釋它。我們辛辛苦苦構建了一個模型,到頭來發現模型無法求解,或者求解的時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一堆數據,然后酸酸地說,大數據似乎沒那么有用。值得慶幸的是,有人已經走在了前面。無論是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還是云計算,都在為之努力,試圖解決日益增長的計算能力需求。
現今的智能分析系統不僅僅可以告訴你車牌是什么,還可以告訴車是什么顏色,什么型號。這些跟前面的需求都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像這種智能分析,除了把這個數據分析之外可以帶來非常多的商業機會,還會在其他地方衍生商業機會。
從高端市場到民用市場
除了政府工程之外,我們看到商場、民用的市場有很多安防或者視頻監控的需求。這個數據我不能準確說,但是從公安的刑偵案件獲得的視頻數據來說,有相當大比例已經是來自民用攝像頭。如果在天安門布點,當然天安門都是政府攝像頭。如果鬧市區其實有很多攝像頭資源來自于民用,比如說零售店、某個小區等等,這些其實為了政府去破案做刑偵提供了非常多的數據源。但是從本質來說的話在商用在消費市場的攝像頭增加,對于政府的一些保全工作的幫助,除了這個以外還對自己消費,自己本身的。
在安防行業發展的初期,因為核心技術都被歐美等發達國家所掌握,造成核心部件只能依賴進口,最終產品的成本水漲船高,最終造成普通民眾無力購買安防產品,民用市場極為乏力。而如今,隨著部分核心部件的國產化,安防產品的成本從數千元下降到了數百甚至幾十元。以視頻模組為例,2005年從日本進口一套視頻監控的模組需要3000元,好一些的甚至可以上萬。再加上當時兩國外交關系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很多核心部件的進口甚至還從臺灣走一圈,讓臺灣企業先賺走一筆,最終這些成本自然都轉嫁給了用戶的。而現在,隨著安防核心的國產以及安防市場的透明化,民用安防設備不管是技術性能還是價格都可以完全融入市場。特別對于一些一線市場的市民來說,花費一兩百塊錢體驗一種不一樣的安全生活,并不是一個太艱難的選擇。
在各種差異化、定制化產品出爐的同時,安防產品的安裝簡易性也在提高。以前購買一臺設備,必須跟過來一個技術人員,甚至需要一整套安裝工具。安裝之后的調試過程都要數個小時。而現在,一些通過電商銷售的民用安防產品,只需連上電腦,微信一掃,電源線連接上,設備立馬可以運作。10年之前民用安防因為專業性而把普通消費者拒之門外,10年后即插即用的民用安防產品又再次重新回到了消費者的手中。
阻礙這個市場的兩座大山:成本和專業度已經都被挪走。
從有圖像到看清楚
這個跟現在國家重視社會安全息息相關。過去很多需要監控設備的場所,往往只是要求“有圖像”,而對圖像的清晰度沒有做明確的要求。最終這些模糊或者黑暗的監控錄像對相關部門根本起不到多少幫助。
如今,越來越多的監控設備從標清過度到高清,甚至4K。這里所說的看清楚,最大的好處在于分辨率提高之后,提供的數字信息越來越多了。有些圖像甚至就像人眼一樣,可以看到非常高清的東西。如果過去的標清像要求是640×480P,它獲得的像素數目和信息大小相對來說比較低。那么隨著高清到1080P到4K,它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信息量大的好處在于它可以做更多智能的分析,除了可以分析顏色以外可以分析車牌可以分析人臉,可以分析一些特定趨勢和特定模式,真正做到“看清楚”。
由此可見,中國在安防領域的企業,不管是產品的設備生產商或者系統集成商,他們在這個領域的市場份額,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都是非常高的。盡管智能安防概念已經引進多時,但現階段的所謂智能安防還停留在攝像頭數據采集、遠程設備超控和人力分析整合上,較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還存在一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