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紋身(Electronic Tattoo or E-Tattoo)成名已久。人們可以通過一張類似紋身的貼紙將心電,肌電,腦電等多種身體信息傳輸到手機等終端,不管是在醫療還是人機交互領域,都有極大的市場前景,也被認為是可穿戴設備的終極傳感器形態。不過,至2012年發明的電子紋身以來,該技術被發明以來,遲遲無法實現低成本量產,一直未被商業化。
魯南殊教授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主校區工程力學系、生物醫學工程系、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及材料學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在2012年就憑借“電子紋身”的發明獲得了MIT評選的TR35(全球35位35歲以下青年創新家)稱號。而魯南殊教授也已創辦了一家名為Rotex的公司,希望開啟柔性傳感器的商業化進程,將“電子紋身”的單價降低到百元以下。
據Rotex工作人員向透露,公司目前已經設計了一套生產線,成品率非常樂觀。后期通過加裝全自動機構,基本可實現完全無人化的生產能力,可以將產量提升至每小時1000片。
量產是“電子紋身”商業化的一大難題。要實現量產,需要綜合生物科技、納米材料技術、傳感器軟硬件開發技術、自動化生產產線設計技術,必須要組建一支跨學科的頂尖研發團隊。
目前,Rotex已經組建了二十多人的團隊,在美國主導研發工作,在中國建廠生產。團隊中,除了有工程、市場方面的人才,還還匯集了諸多中美兩地相關領域的專家,包括獲得奧巴馬總統親自頒發青年成就獎的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Deji Akinwande 博士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王普霖博士。其中,Deji Akinwande主導石墨烯電子紋身的開發,王普霖主導化學功能性電子紋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