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文名稱是:“The Internetof things”。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分析師指出,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物聯網基礎標準研究工作在組織建設、規劃協調、標準研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尤其是國際標準化工作實現跨越性突破,整體研究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物聯擁有業界最完整的專業物聯產品系列,覆蓋從傳感器、控制器到云計算的各種應用。產品服務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環境保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業監測、個人健康等各種領域。構建了“質量好、技術優、專業性強,成本低,滿足客戶需求”的綜合優勢,持續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物聯網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之一,2016年將超過一萬億元。
工信部電子一所在2014國際(杭州)物聯網暨傳感技術與應用高峰論壇上發布的《中國傳感器產業發展白皮書(2014)》顯示,2009-2013年,國內傳感器市場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2014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860億元。據預測,未來5年中國傳感器市場將穩步快速發展,平均銷售增長率將達到30%以上。
目前,國內傳感器產業已形成從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共有10大類42小類6000多種傳感器產品,中低檔產品基本滿足市場需求,產品品種滿足率在60%- 70%左右。但從行業產品結構看,老產品比例占60%以上,新產品明顯不足,其中高新技術類產品更少;同時,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產品嚴重欠缺。
白皮書指出國內傳感器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企業規模較小,高端產品嚴重依賴進口,其中傳感器芯片進口占比高達90%。二是技術水平總體偏低,很多企業都是引用國外的原件進行加工,自主創新困難。三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種、規格、系列不全。四是產業化水平較低,產業配套不足。
反觀國外,物聯網應用也使各種感測器需求大幅攀升,如微電機系統(MEMS)感測元件,并將同時激發8寸晶圓需求,推升8寸晶圓產量大幅攀升。
Gartner研究副總裁DeanFreeman表示,物聯網未來產值預計從2014年的100億美元上揚至2020年的450億美元,由此可見其蘊藏的商機無限。其中,有三大元件將受到市場變化而帶起相對晶圓需求大增,分別為通訊元件、感測元件及處理元件。通訊元件主要是將資料傳輸至網路;感測元件則指微機電系統和光學元件;處理元件為邏輯元件和微控制器(MCU)。
Freeman進一步指出,以MEMS而言,該感測元件不需要先進制程,因此晶片需求會反映在8寸晶圓的產量上,造成熟制程的成長量大于先進制程。未來半導體設備商必須注意8寸晶圓的產能是否足夠、現有的設備是否能繼續使用,以及零件供應上是否充足。
另外,受到晶圓需求擴增影響的還有下游的封裝廠。近來備受矚目的穿戴式裝置如AppleWatch,要求的是輕薄、小巧的外型,因此廠商在特定應用標準產品(ASSP)或是MCU的封裝上會走向微型化,同時面臨和現有技術不同的技術挑戰。
雖然物聯網尚未成形,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物聯網應用多樣化,加上技術門檻較低,因此勢必會讓價格競爭白熱化,預估半導體售價將被壓至1.5美元,甚至更低。對此,臺灣晶片商若欲尋求出路,須得拓展經濟規模才能創造更大的獲利。
至于臺灣封裝廠商因為距離原始設備制造商(OEM)近,因此有地利上的優勢;但是由于物聯網應用多樣化且半導體售價低,臺灣封裝廠商若不大量生產也會面臨利潤被壓縮的問題。
Freeman建議,半導體制造商須要為快速普及的物聯網應用做好準備,以確保生產能力可以因應物聯網需求,以及成立專門推出物聯網相關晶片與封裝制程的專業團隊,以快速且準確地面對物聯網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