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屏與互聯網的結合已經勢不可擋,甚至會成為未來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誰占領了電視屏,誰就將擁有本地互聯設備的控制權、信息的傳播權,因此,全球各大頂級互聯網公司和硬件廠商紛紛參與這塊市場的爭奪。
互聯網內容從PGC到UGC的轉變,是企業力量向群體智慧的轉變,這些轉變體現的都是人對互聯網內容的主導作用。那么,互聯網的內容還可以來自哪里?隨著物聯網的出現,這個問題有了答案--DGC。 現在常見的 DGC 設備有:監控攝像頭、氣象環境監測、Nike Running 等。這些 DGC設備的基本工作原 理是依賴各種傳感器實現的,傳感器簡單來說是依靠特定材料在不同環境(狀態 )下的導電特性,從而反應出電壓或電流強度的線性變化,實現測量指定物理量的電子元件。
互聯網電視區別于傳統有線電視,具有通用化、標準化的雙向傳輸機制,如果只用來做用戶點播行為收集,將無法完全利用雙向優勢。 因此,我們可以設 想將傳感器、互聯網與電視屏相結合, 形成新的組合價值:
第一,機頂盒配置室內環境傳感器擴展倉,包括:溫度、濕度、噪聲、PM2.5 和有害氣體檢測等。定時采樣室內環境指標,在顯示于 EPG 界面的同時,定期匯總至服務器。我們將有更豐富的維度來了解用戶的特征,比如:室內合適的溫濕度和較低的 PM2.5 含量能反映用戶的居住狀況; 噪聲狀況能反映用戶家庭的成員數量;實時的有害氣體指標能為用戶做出預警、甚至協助撥打救援電話等等。
第二,隨著機頂盒入戶數的增加,配合位置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以下簡稱LBS),可形成基于地理圍欄(Location Awareness by Shape-Based Regions)的社區氣象服 務,氣象預測模型就建模自傳感器擴展倉采集的元數據。擁有了全國覆蓋用戶家庭室內環境數據,就能從客觀 角度考察民生、生存質量、城市宜居狀況等社會問題。
第三,互聯網電視如果拓展到戶外媒體領域,在大型購物中心、博物館、機場、火車站等室內公共場所布置公益人文視頻終端設備,此視頻終端設備同樣可配置傳感器擴展倉,定時采集匯總環境 數據,隨著鋪設終端數的增加,最終可形成全國室內公共場所環境指數、全國室內公共場所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公共衛生事件輔助環境質量監測等。
第四,大數據將是未來持續的有趣話題,當同時擁有主觀的 UGC、PGC,和客觀的DGC,再加上有想象力的視角, 以及強有力的軟件工具。那么互聯網電視運營商將具有權威數據報告發布能力,也就是“數據話語 權”。這些定期或實時生成(出版)的圖表報告,勢必能體現出運營商的專業性和市場排名,最終將轉化為生產力和利潤。
第五,可穿戴設備方興未艾,互聯網電視與個人家庭可穿戴式醫療傳感器互聯,有利于確立互聯網電視在未來智能家居中的主導地位。例如:結合 LBS 實現社區醫療遠程監控、診斷;病情預警;遠程看護等。也有利于開展與線下實體產業的互補合作。
眾所周知,互聯網電視生存的基石是內容,就如同企業生存的基石是利潤一樣。離開基石,再華麗的上層建筑,也許永遠只能是漂浮在愿景中的云。我們在版權、基礎設施、硬件成本、廣告營銷的紅海中“廝殺”的同 時,其實我們更應該考慮將互聯網電視終端入戶究竟意味著什么?難道數以萬計的互聯網電視從業人員的努力,就是為了讓用戶點播幾個電影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因為網線那端的機頂盒代表的是無限可能性。當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我們其實已經開始遠眺心中的那一片藍海。